首發心際空間
1.
我跟別人說話,別人不理我,我就很受傷,很生氣,發誓再也不想理這個人了,這些人是不是太沒素質了,太不把我放在眼裡了?當我們跟別人說話時沒有迴應,的確是一件讓我們很難受的事情。因為在這一瞬間,我們的自戀受挫了,我們的自戀需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得到鏡映,就像我們去照鏡子,鏡子裡就會出一個我們的形象。我們跟別人說話,別人能夠迴應我, 就像我們從鏡子裡看到了自己。但是當別人沒有迴應時,我們就看不到自己,就會產生恐慌、自我懷疑以及虛弱感,但這些感覺藏在更深的地方,在最表層可能就是憤怒感。在安全穩定的關係裡,我們會直接表達憤怒,把矛頭指向不迴應的我們的人,指責對方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希望對方在我們說話的時候能迴應一句。對方可能就知道,他/她的不迴應,給你造成了傷害和不好的感受。也許在你多次表達後,他/她可能就會真的改變對待你的態度,誠心反省自己的不迴應行為以及不迴應的原因是什麼,你們倆的關係就有可能更加親密融洽,這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情況。
2.
在不安全的關係裡,別人不迴應時,我們也會憤怒,但我們又不敢直接表達這個憤怒,就會轉變為間接攻擊。比如,背後說她壞話,或者發個朋友圈說這種人太沒有素質了,甚至發誓再也不想答理這個人了。這樣,對方也可能意識到她的不迴應傷害到了你,但也有可能完全意識不到,還會感覺你莫名其妙。這其實離解決這個問題就稍微遠了一步。但也還好,至少我們有一些途徑把這種憤怒感表達了出來。最讓自己受傷的情況是,當別人不迴應時,我們既不敢直接表達憤怒,也不敢間接表達憤怒。而是把憤怒指向自己,可能會有這樣的內在對話:都是我不好,所以別人才不想理我,我以後再也不自取其辱。有可能為了避免這種不迴應的痛苦,越來越退縮和封閉,切斷了和別人的聯絡。
3.
當我們內在更穩定,人格更成熟一些的時候,面對別人不迴應,可能就不會有很強烈的憤怒情緒。我們可能更多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的來看待這個問題。對方為什麼不迴應?她有可能是專注在她的世界中沒有聽見,我需要多表達幾次,讓她聽見。她有可能是聽力有問題,那我說話的聲音就大一點。
如果我實在不明白她為什麼不迴應,我可能會和他/她談談,我剛才說話,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不迴應我。也許在交談後,你會發現這個人是在一個被指責,否定的環境中長大,他/她的內在的客體關係有一種指責和被指責的關係,當他/她聽到別人說話時,自動化的反應就是,他/她是不是要來指責我,他/她就會很緊張,就會大腦空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就會明白,他/她那一刻的不迴應是被她內在恐懼感所嚇到了。這樣,我們就走出了自己的自戀的圈子,進入到另一個人世界的,我們可能對不迴應這件事,就會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對別人說話,別人不理我”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會有很多,只要不是一味侷限在自己受傷的感受裡,勇敢地坦誠去交流,你可能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可能因為這個衝突的解決而更加親密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