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年末的關口,就像一條晴雨的分界線,總會讓人產生一些錯覺:

往前看,新的一年總讓人期待滿滿,立志將生活過得更燃;

往回看,現實又會澆上一盆冷水,提醒我很多事還沒做完。

20多歲的我們,經常經歷一種“知道不該這樣過,但不知道該怎樣活”的狀態。

我們找不到一條「最正確的路」,就容易停下來想東想西。

過去一年,陸陸續續有很多讀者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不想用三言兩語搪塞過去,以至於誤導了別人,於是今天整理出來我的看法——

關於我們的20多歲,應該好好思考的,有關「人生意義」的問題。

到底要怎麼活,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到底要怎麼過,才能過得更豐盛、更好?

希望大家看過今天的推文後,可以更加堅定對生活的信心,因為這段找尋人生意義的迷茫期,是我們見到更廣闊世界的必經階段。

01

承認事實:人生沒有意義

1)人生是隨機的、偶然的,非宿命論的

過去一些宗教、傳統文化,喜歡把人生用宿命論來解釋。或者說,喜歡給偶然的事件下定論。

於是算命、命理、占卜等玄學職業,不斷髮展出來。利用人的好奇心、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來賺取收入。

但其實,人生並不存在百分百已知的未來,未來是充滿各種變數的。

就比如,誰都沒預料到今年的新冠疫情一樣。

人只能透過人為改變自己,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

比如努力賺錢存錢,並以此來提高對未來的掌控性,提高對未來的確定性;

但不確定性仍然佔據著生活的大多數,比如自然環境、社會變化、時代發展,這些都不是個人能掌握的。

2)勵志的人生觀:人生有無限種可能

很多人一聽到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就會開始焦慮,想東想西。

其實這是完全沒必要擔心的。相比於“命有定數”的宿命論,不確定性的人生更像是一種勵志的人生觀。

因為擁有無限種可能,就意味著,不管你現在處境有多糟糕、起點有多低,都是有機會過上理想的生活的。

不要給自己早早下定論,也不要被外界的眼光所定義。

無論你目前是剛畢業,還是年近30,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軌道,和人生的高光點。

唯一讓這種可能變成不可能的情況,就是自己主動選擇放棄。

3)活在當下是最優解

有時候人就是因為太聰明,把自己給累壞了。

要麼活在回憶裡,聯想過去的種種美好或痛苦的往事;或活在未來裡,不斷給自己立flag,目標和計劃不斷打破和重組,卻遲遲邁不出一步。

其實人應該像動物學習「活在當下」的生存哲學。

正如周國平說的:

人和動物活著都是沒有意義的。區別在於,人活著除了吃飽穿暖,還要去尋找人生的意義。

所以,當你的能力暫時無法支撐你的理想時,不如先把每一天都過好。

分數不夠、業績不好,收入不高,再為此去抱怨,熬夜酗酒,就是在“擴大傷口的面積”。

一隻“頓悟”了的海鷗

聰明人,都是「活在當下」的踐行者。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瘋狂迷上美食。好像除了工作,最大的樂趣就是吃各種美食。

其實現在想想,這才是熱愛生活的體現。我們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嗎?

02

人生需要自賦意義

當一個人開始尋找人生意義時,他的人生就是充滿意義的。

就像大家玩遊戲時,一款遊戲的核心只有兩個——任務和獎勵機制。有了這兩種東西,就構成了遊戲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也在於任務設定和完成時的獎勵機制。

就像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告訴你,要努力讀書,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找個好物件,組建幸福家庭,然後撫育下一代,把孩子培養成才…

這些人生重大事項過程中的體驗感,構成了人生的意義。

當然,我們這一代的思想更活躍,不會像父輩那樣,認為“沒結婚生子,就是不完整的人生”,也不會把結婚生子當成必要的任務。

因為除了結婚生子,人生還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事情,並且意義是相等甚至更大的。

1)追求比現狀更好的未來

所有人都是為了追求幸福的,沒有人喜歡追求痛苦。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各不同,有人認為買房買車是幸福,有人認為找到一個愛我的人是幸福,有人認為得到業界前輩的認可是幸福。

所有的幸福都有一個相同的本質,就是追求比現狀更好的未來。無論是物質、財富、還是名聲。

找到自己定義的幸福,然後去努力實現它,就這麼簡單。

2)解決當下的不適感

如果自己都活得不開心,不舒服,還談什麼進一步發展?解決當下的不適感,也算作是一種人生意義。

解決當下的不適感有兩種主要途徑。

①尋求與外界的平衡點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在與人打交道,如果能處理好人際關係,就能減少很多生活中的煩惱。

找到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關係的一個個平衡點。

在這個平衡點上,你和對方都能達到一個舒適的狀態。離開了這個平衡點,大家就不舒服。

就像一對剛確定關係的戀人,過度親密容易失去新鮮感,過度疏遠會讓感情變淡。

②體驗「這一刻」的愉悅感

讓自己感受愉悅是增進人生意義的方式。並且,我們可以透過3種方式來感受/增強生活的意義。

物質的愉悅:

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鞋子、包包、數碼裝置。用物質來獎勵工作一個月的自己。

你在享受這些商品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愉悅感,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意義(大過商品本身的價值)。

身體的愉悅:

這是最純粹的、無關貧富的獲得愉悅感的方式。

如情侶間的性生活體驗、按摩推拿等肌膚體驗、透過樂器演奏獲得的聽覺體驗、透過3D電影獲得的視覺體驗、透過美食獲得的味覺體驗。

精神的愉悅:

如果能達到上面物質與身體的愉悅感,自然能也能達到精神上的愉悅。

但最高階的還是透過幫助別人,使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03

怎麼選擇才是最正確的?

年齡越大,可能每個人身上的「選擇困難症狀」就越明顯。

其實我們不是害怕做選擇,害怕的是因選擇而不得不放棄的東西。

很多選擇都是單選題,選擇了A就意味著放棄B,而這兩個常常都是你喜歡的,沒有誰更好之分。

比如,有的人遲遲不談物件,不是因為條件差找不到物件,反而是因為可選擇物件太多。

接受了溫柔體貼的A姑娘,就失去了冰雪聰明的B姑娘,而這兩種性格的女生你都喜歡,你都不想放棄,於是只能期待能遇到一個兩者相容的完美物件。

人生諸如這種二選一的選擇多得讓人抓狂,而且並不像在便利店買飲料,喝到難喝的飲料,大不了扔掉重買。

像擇校擇業擇偶這種人生大事,就需要你作出最正確的選擇,以確保你的未來能最大化按預期發展。

但誰知道,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果你當前正處在這種選擇困難的境地,以下這3種思路能給你帶來一些指引:

1)遵循自己的意願

我們的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

最無憾的選擇,應該是以遵循自己的意願為原則。你內心更想要哪個,你就選擇哪個。

這就像童年時,媽媽帶我們去買雪糕時,我們都會毫不猶豫選擇一種口味的雪糕。

道理很簡單,因為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所以可以保證對其懷有長期的熱愛。

比如,選擇喜歡的繪畫工作,可能剛開始收入不高,但是你真正熱愛的,所以你更有可能成為領域的專業人才,收入也會隨著未來技能的提升變得可觀。

從這個角度來看,遵循自己內心意願的選擇,也是對選擇負責的決策。

2)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安定的生活,假如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就基本不再去外界冒險。

這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一種保護機制,當外面野獸橫行時,只有放置篝火的山洞內才是安全的。

這種保護機制就這樣,沿襲到現代文明社會。

就像我們這代人的父母、祖父母,面對子女的選擇,都傾向於不選擇和保守選擇。

比如大學畢業後去北京工作還是廣州工作,父母的主張多數是回老家,或是安排到親戚、熟人的單位,或國企事業單位上班。

總歸的目的就是尋求安全感。

這種不選擇的選擇優勢在於安全穩定,很大程度避免了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風險。

但劣勢也隨之而來,就是一眼望到的生活,好像所有事情都被安排好了,就沒有驚喜可言。

3)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

選擇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科幻電影《無姓之人》,主人公尼莫成年後,面對感情的不同選擇,分別衍生出了3種不同的人生。

第一種人生:尼莫多年後遇到真愛安娜,兩人在異鄉再次重逢,然而這次重逢卻是最後一次見面。

遺憾:能夠找到真愛,卻無法廝守一生。

第二種人生:尼莫因為一個賭注,和自己不愛卻深愛他的Jeane結婚,尼莫在這段婚姻中感受不到快樂,逐漸自暴自棄,最後死於非命。

遺憾:終於也成了一個被別人愛的人,但自己卻不愛ta。

第三種人生:尼莫和深愛的Elise結婚,但Elise不愛他,且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最後Elise離家出走,尼莫在一場洪災中喪命。

遺憾:和自己愛的人結婚,但婚後卻判若兩人。

看到這裡,好像無論你怎麼選,人生都會存在一些遺憾。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結果能否真的會好一點?

每一個經歷都是真的,

每一條路,都是正確的路。

“一切都可以是另外一種模樣,”

“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最後。

我想告訴各位朋友們,不要害怕錯誤而不去嘗試。想東想西,只會消耗掉時間和內心的火種。

每個選擇都有它的風險和收益,每個選擇都是人生的體驗。

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大膽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過程中出現一些誤差,也沒關係。

因為這樣的人生是充滿意義的。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沒有驕傲的資本,就不要有驕傲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