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表面光鮮,內心卻很孤獨,也有一些人看似“不合群”,其實內心無比強大。

你不可能討好全世界

林洋大學畢業以後,進了一個不錯的公司,薪水也不低,在同學眼裡也有面子,但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他發現身邊的同事已經建立起一套相處的規則,而那種規則並不是自己認可的,所以他怎麼也融入不到身邊的圈子裡去。

他很憂慮,想起了自己上學的時候,就是因為自己太喜歡讀書了,所以朋友很少,別人聊的一些話題他根本插不上話,而他想聊的話題別人又不感興趣。

直到有一天,公司裡又來了一個“不合群”的女孩張燦,他才算有了一個朋友。

張燦告訴他:無論你做什麼,都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做自己的就行了。

後來,林洋和張燦燦結婚了,雖然婚後的圈子依然很小,但兩個人很幸福。

作家張小嫻說:

要是無法討好全世界,那就首先討好自己吧。別等憔悴了才知道要對自己好,討自己歡心,永遠沒有太早和太遲。

這個世界遠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而有些人的內心很單純,一輩子都看不懂這個複雜的社會,但又是社會的一分子,所以經常很苦惱。

其實有什麼苦惱的呢?一個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必然有他的道理,有些東西自己根本就不擅長,為什麼要苦苦改變自己呢?

更何況,你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不管怎麼改變,也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

學會享受孤獨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有句話:

我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沒有人支援我,我就越是得尊重自己。

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們,沒人拿我們當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自己尊重自己。因為那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最難熬的一段日子。

但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很多人由於害怕孤獨,而向別人讚不絕口的生活妥協了,即使那種生活是自己所不認可的,也比一個人忍受孤獨要好。

而實際上,忍受孤獨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折磨,因為他們在“忍受”,所以我建議對待孤獨的態度是直面它,直到你能享受它為止。

這看起來很難,因為人類從原始社會的本能就是抱團取暖,不管每個人在想什麼,想的是不是一樣的,在一起就是安全的。

但現代社會,人類多了一種叫做價值觀的東西,這玩意也不好說誰對誰錯,但起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並不是更多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有的時候連這個社會也會欺騙你,比如夏洛蒂勃朗特那個時代,整個社會都認為女人的職責就是在家待著,用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當勃朗特把書稿寄給當時的“大咖”之後,被羞辱了一番。

可如果那姐妹三個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討好別人,想著怎樣融入到別人的圈子裡去,那麼也不會有《簡愛》、《呼嘯山莊》這樣的優秀作品了,也不會讓整個世界的女性意識到自己權益的重要性。

找到自己的位置

周國平說:

每一個人的稟賦和能力的基本性質是早已確定的,因此,在這個世界上必定有一種最適合他的事業,一個最適合他的領域。一個位置對於自己是否最合宜,標準不是看社會上有多少人爭奪它,眼紅它,而應該去問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看它們是否真正感到快樂。

人與人是不同的,有的人社交能力強,有的人寡言卻喜歡思考,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人,那麼這世界上就多了許多“廢人”。

可大家都活得好好的,這就說明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是拿別人的標尺來要求自己,就像要求別人都和自己一樣,都是很愚蠢的行為。

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人喜歡羨慕別人,羨慕他們朋友多,圈子大,羨慕他們的賺錢能力強,物質生活豐富,卻從來沒注意到自己的優點。

這就好比一個哲學家,總是說那些開疆拓土的人都是傻瓜一樣,都是站在一個極端的角度偏激地考慮問題。

有的人適合讀書思考、研究學術,有的人適合指點江山、叱吒風雲,人最關鍵的是要找準適合自己的位置。

幸福的本源在於內心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羅素說:

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之中,有很多需求,別人的認同感便是心理需求的一種。

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聊天的時候,共事的時候,甚至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

人們很難注意到,這種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思想,其實就是一種心魔。

別人認同了,自己就很開心;別人不認同了,要麼爭個面紅耳赤,要麼悶悶不樂。

很多人喜歡提“格局”兩個字,我認為一個人的格局大小,就在於這個人是否允許這世上參差多型的存在。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允許它們的存在,那麼就接近了幸福的本質。

世界太大,你不一定能討好。

人心雖小,卻容得下整個世界。

與其想著討好整個世界,不如學會討好自己的內心。

6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雜談」窮人的靈魂都是卑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