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面具的表情

通常,現實是冷漠的,生活或者不如說生存是現實或者說是殘酷的,並非會以誰誰誰的主觀情緒或意願而能夠輕易改變其性質和形態的;儘管我們的主觀意願的確可以推動生活的巨輪滾動,而這種滾動在某些意義上看,就如同西緒弗斯的“石頭”。

因為,“想象”或“夢想”屬於個人私密內心活動,不能等同於現實,更不能遮蔽和取代現實;儘管卻總是幻想將一己意願投射並試圖粉飾茫茫世界。其實,其它如“移情”和“悲憫”等等亦屬於個人行為;就算是所謂的“共情”,仍然難以脫離“個人狹隘甚至偏執的窠臼”的。

本我善良

而世人的生活層次或者說階層是有區別和分野的。而且,隨著文明的進階,這些分野似乎隨著分化加劇並日益複雜化了。而且,各種階層的人們因生活內容的複雜差異,表現出來的文化素質、人文情懷和精神狀態似乎也愈發不同了。

比如說,是不是富人的襟懷、心靈或靈魂都是豐贍和高貴的,而窮人的襟懷、心靈或靈魂都是貧瘠和卑瑣的?我以為不一定,至少說這種看法失之於偏頗和籠統或者過於自以為是;雖然,二者或者說是這兩類人的人生軌跡和物質生活可能有云泥之別,其表現出的生活姿態和精神狀態也必然迥然不同,或者大異其趣,或者說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和層面上,甚至是兩重天兩個世界。而問題是,如此一來,各自的稟賦、心性及其它精神狀態(或者可以概括為“人文質地”?)是否必定會受物質性東西的浸潤、形塑和改變呢?

獨自憔悴

儘管我們實在難以否認物質財富的差異與人的精神世界的關係,但是,人的精神狀態或者乾脆說人的“人文質地”的形成主要的會取決於哪些因素呢?

看起來,比如說某些小說或戲劇中的人們是虛構的,不可能觸控得到的。那不過是作者依舊個人的想像恣意塗抹的畫像,猶如夢中的世界那麼虛無縹緲,或者只能透過經由閱讀、鑑賞予以聯想而形成各種認知呢?或許是的。儘管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源於現實世界的生活當中,不過是作者依據其個人的偏好加以形象化的虛構而成。

嚮往無限美好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閱讀誰誰誰的“作品”時,其實不過是以另一種單方面交流(其實仍是被動性接受)的方式聽“作者的自說自話”,通常不能“信以為真”。因為,作者總是試圖將無數的讀者引向“未知之地”;因為,從某些角度上看,那些東西具有某些或強或弱的“魅惑性”。

由此進一步可見,不唯“作家”如此,其他各類人等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每個人其實都在有意無意或覺知和不自覺地“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霸凌”

然而,讓我疑惑和困惑的是,現實社會當中的許許多多的人們,就一定是真實的嗎?尤其是那些從來沒有見到過的人們,或者誰一生當中都不可能見到的,更不用說會能夠與之覿面且有所交集了;也就是說,知道不等於實際接觸。就算是曾經有所交集的人,很多時候也會轉瞬而去,杳無音訊,“一去不復返”了呢?——這麼看,是否意味著陷入了虛無和神秘主義的淵藪之中了呢?(這個問題最好還是姑且不置可否,不必急於定性。)

而進一步說,就算是我所看見、遭遇和接觸的人們,是不是很真實?看起來簡直是肯定的,不然,其怎麼可能會隨時隨地的欺騙、玩弄、褻瀆或侵犯、霸凌和加害於我們呢?或者可能隨時隨地的給我們帶來驚喜呢?

美麗的依託

而這麼說是否意味著已經超脫了物質生活的關係和利害了呢?沒有。只不過人類社會生活所演繹和呈現的形態原本就非常複雜多樣。很多事情可不是隨便輕易就可以“拎得清”的。就算是那些頗為自負的人們,又有誰可以保障一生無虞、一世盡悆呢?難說哩。

這就需要具體人具體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事不可一概而論的。當然,共性是諸多個性的集合;而二者是絕不能等同的。儘管很多時候個性也會體現出共性的影子或表徵,但個性就是個性,是屬於某一個具體的人的東西。

窺視世界

剛才說了,一個人的稟賦、心性和品質等等東西的形成的原因雖然與其特定的社會地位、物質財富關係密切,但決不限於這些因素,就是說,還有其它許許多多因素(如天性、出生及其生活環境、教養、個人修為、知識、閱歷、經驗、幸運與不幸遭遇等等)的影響、制約和形塑。俗話說,“一人一性”,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我們人類畢竟有著共性的東西,就如同我們每個人的基因資料各不相同,但我們的基因編碼機制是一樣的。

天使的目光

所以,原本也就無所謂誰的靈魂天生就高貴,誰的靈魂天生就卑瑣什麼的。

當然,生活於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於識人論事,十之八九都是基於現實實用的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儘管這樣雖然比較靠譜,然而,畢竟程度不同的都可能帶一個人的感情色彩。偏見、偏頗和固執己見在所難免。事實上,人類一直是在求同存異,相諧與共之中前進的。

風和日麗

6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請看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