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智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某段時間會有種厭倦的感覺,比如看書看多了就不想再看,有些事重複瑣碎太無聊也沒什麼動力去幹,但還是會去把做完。不知道這種厭倦感來自何方,可能來自對世事的厭倦,看了太多,也經歷了一些世事的打磨,不過這種感覺好像長在靈魂裡一樣,一直都抹不去,所以以前總是很厭世,也比較消極,只是小時候的厭倦感比較強烈,現在雖然有但是沒有那麼強烈的厭倦感,不過即便如此,它也還是存在。不知道古人在看透了這個世界是如何產生不厭倦的,有時候我們甚至在想這種厭倦感會不會是人生觀或者價值觀出了偏差?
年輕時候的巴爾扎克曾許願,“早晚我要發一筆大財,或者搞文學,或者搞政治,或者經商,或者娶一位有錢的寡婦。”毋庸諱言,巴爾扎克身上有著極為世俗的一面,他一生都做著天馬行空的發財夢,曾多次投身商業活動,卻始終與鉅富的人生失之交臂。從1820到1825年,巴爾扎克以各種筆名參與或獨立創作了十多部通俗小說。生計問題雖然暫時解決,但藝術家的良知卻讓他飽受煎熬。他知道這類粗製濫造的“商品”,絕不會帶來他所期盼的榮譽。他把這些作品稱作“文學垃圾”、“文學粗飼料”,成名之後乾脆拒不承認上述作品乃是出自他的手筆。同時,為了進一步鞏固經濟基礎,徹底擺脫為金錢而寫作的煩惱,他決定退出小作坊,正式投身商海。可惜他沒什麼商業經驗,最後不僅分文未賺,還負債累累,飽受鐵窗之苦。後來他出獄後才明白這些經歷給他留下了不是厭世,而是寶貴的經歷,他最後把這些經歷寫進了他的作品集裡。
厭世更類似小乘種性人,若行大乘菩薩道不該有厭世思想,學大乘是不執著世間,但又不會厭世。若菩薩厭世,如何承願常來世間度生?厭世還是墮於二法,也就是墮於如愛憎、染淨等相待之法,偏於一邊,遠離中道。其實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本質是“苦”,根本就沒有什麼樂趣可言,也就具備了修行最基本的“出離感”——一個真正想要跳出輪迴的人,才是真的在著手修行的人。苦是自己集來的,滅掉它的辦法就是道。這也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意義所在。這個世界用眼是看不透的,也猜不出答案,只能透過自己來“修證”。由初步的持戒開始,隨著定力的加深,進而產生智慧,我們就會了解這個世界的。
妄想難以降服,念頭此起彼伏,卻也留不住。這正好說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妄受輪迴:譬如我們都覺得心意識是自己的,可是它並不聽指揮,反而深受它的控制……身體就更假了,限制我們的自由,不僅是個累贅,還要伺候它吃喝拉撒。總歸,被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身所束縛的我們,想要獲得解脫,就努力修行,堅持不懈!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