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特別恐高。我每次站到稍微高一點的地方就會頭暈目眩,有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每次當別人爬上房頂去看遠處的火車呼嘯而過時,而我只能一個人在下邊乾巴巴傻站著,心裡充滿了各種的羨慕與妒忌。恐高是我記事以來就有的一個問題。聽奶奶說是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從樓梯上摔下來過,所以從那以後就再也不敢站在高處了。也是因為恐高這件事,我沒有辦法體會小夥伴站在高處眺望遠方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因為恐高,我也錯過了很多美麗的風景。
除了我恐高之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東西。有的人害怕小動物,有的人怕黑,而有的人害怕考試等等。這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心理會讓我們焦慮不安,讓我們無法體會和感受所有的美好。
恐懼成了我們甩也甩不掉的一個陰影,與我們形影不離,不敢踏出自己的安全範圍半步。而《走出舒適區:如何突破自我設限,獲得持久行動力》這本書教給了我們擊退恐懼的辦法,讓我們用行動來超越自我,走出自己所謂的“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如何突破自我設限,獲得持久行動力》這本書的作者艾瑪·瑪德琳是享譽國際的心理治療師。她在書中提到自己也有著很嚴重的恐高症。而由於工作關係,在經過一次在大廈頂層培訓的經歷之後,她徹底地戰勝了恐懼。也是這次經歷讓她明白:當一個人內心有壓倒一切的願望,這個願望的強烈程度比恐懼感還要高時,人是可以戰勝內心的恐懼的。原來恐懼並不可怕,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你對任何事物的恐懼都是可以通過後天有效的方法來克服的。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到恐懼,並且採取有效行動去戰勝恐懼,走出自己之前的舒適區也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真正用意。
其實恐懼是一個人天生就有的本能。恐懼是我們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一種自然防禦機制。當我們感受到危險,會對我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時,我們會本能地躲閃去逃避風險。顯然作者提到要克服的恐懼不是一種自然本能。作者想要讓我們克服的是一種過分的、非理性的內心恐懼。
例如:我們因為害怕失去自己愛的人,每天電話查崗,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其實這就是一種過分、非理性的恐懼的表現。
這種恐懼會給我們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人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影響。我們要做到就是擺脫掉非理性恐懼對我們的控制,做一個掙脫枷鎖、活出自我的人。
接下來我們從“恐懼從哪裡來”“改變思維方式消除恐懼”和“做一個無所畏懼的人”這三個方面來了解恐懼,戰勝它並活出自己的風采。
1.恐懼從哪裡來?那我們的恐懼到底來自於哪裡?
書中提到說,除了本能的反應之外,恐懼還會源自你的思維方式。
我之前的恐高是由於自己小時候從高處墜落下來過,所以心理會對高處產生恐懼,從而防止自己再次發生這種意外。而這種恐懼就源自於我的個人經歷。
而上邊提到的害怕失去愛人,從而內心對於失去愛人的恐懼,做出種種出格的行為。而這種恐懼就源自於自己之前遭遇的一些過往被拋棄的經歷。
其實不管怎麼說,恐懼其實就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思考,來自於我們個人的思維方式。你如果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它,其實它並不可怕。如果你用消極的心態對待它,並引發了自己對這件事情不好的猜想,那它對於你永遠都是恐怖和恐懼的。
如果你想戰勝恐懼,那就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用積極正面的心態去面對它,然後克服它。
2.改變思維方式,從而戰勝恐懼去年基金形勢大好,很多人看到別人一天收益能賺兩三千也紛紛加入了進來,誰料在買後兩三天就出現了小幅度的下跌,看到剛投進去的錢一下子損失了好幾百,都心疼不已。他們不斷地抱怨說:“基金根本就不掙錢呀,我怎麼放進去它就下跌了?”。而對於一些投資行業的大佬來說,下跌意味著又可以買進了,是加倉的好時機。
對於同一件事情,對於一些行業人士來說,是一件好事。而對於一些普通人來說,它確實一件壞事。這件事會讓他們焦慮和抑鬱。這就是考慮事情時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導致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如果這些新手曾經瞭解過一些基金理財的知識,他們有著跟行業人士一樣的認知,他們此時的心情一定是高興萬分,而不是恐懼。
所以,考慮一件事情,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方式,其實我們就會遠離恐懼,從而做出我們認為正確的抉擇。
到底是什麼讓我直面恐懼了呢?
——非常簡單,是改變了與以往不同的思維。
既然提到了轉變思維方式,是我們戰勝恐懼的關鍵。那麼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改變思維的方式,包括:將自己置身於別無選擇的境地;清理假設;自我反省;改變專注點等等很多種方式。
而將自己置身於別無選擇的境地以及清理假設這兩種方式是我認為能幫助自己迅速戰勝恐懼的最佳方式。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在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的情況下,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能夠競聘成功,得到證券交易所的工作,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個故事曾經感染了很多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自己到了別無選擇的境地,他顧不上自己狼狽的形象,顧不上別人是否會嘲笑他的問題,從而能夠放開去努力爭取這樣一次絕佳的機會。有句古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印證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我們做一件事情要想克服恐懼,將一件事情做成,就是要斷絕自己的後路,將這件事看成是最重要的唯一的事情來做,只有這樣,對於這件事情的各種顧慮與恐懼才能統統被擊退,我們才能迎接勝利的曙光。
除了將自己置身於別無選擇的境地職位,而清理假設的方法也是在我們做一件事情之前可以擊退恐懼的好方法。
以下是書中寫到的具體方法:
寫出或大聲說出你的“假設”恐懼或侷限,例如:
假設我不夠好怎麼辦?
假設我失敗怎麼辦?
假設我出醜,令人大笑,然後我感到非常尷尬或丟臉怎麼辦?
假設我資金不足怎麼辦?
假設人們覺得我另類、愚蠢、瘋狂……怎麼辦?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將自己對於這件事情給自己帶來的恐懼與焦慮統統說出來,我們會發現任何最壞的結果其實都是自己可以承受的,那這件事對於我們來說就沒有那麼恐懼,我們也會欣然去接受它。
其實不管我們想創業也好,想寫作也罷,或者是做任何一件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其實當我們將這些不好的假設全部考慮一遍,只要它不會威脅到我們個人的生命,我們都是可以接受的。其實那些讓我們害怕的事情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
我從中總結了一下,要想戰勝恐懼,有兩種戰術,一種是讓自己處於別無選擇的境地,可以直接忽略掉恐懼。另一種就是清理假設,讓自己直面恐懼。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3.做一個無所畏懼的人面對一個強勁的對手,面對一個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在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英雄的影子。我們的主人公不管面對多麼艱難的任務,多麼強大的對手,但是他始終會突破自己的侷限,去完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就是一個英雄的本色與特質。
一個無所畏懼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對自己要完成的事情堅信不疑。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來自於“相信”的力量。
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事,只要你全心全意思考並相信,宇宙給你的回答將是“Yes”。
其實這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很多人也會將這種力量稱之為“吸引力法則”。而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也對吸引力法則做了合理的解釋:因為你的思想、情感都帶著一定的能量振動,所以會吸引和它們振動頻率相近的人、事、物。
而吸引力法則給我們的一個提醒就是如果你想周圍都充滿正能量,那自己要做的就是先變成一個正能量的人。如果你想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可以一切順利,那你就要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一定會成功。
我當時大學學的是工科,而畢業三年後順利成為了一名人力資源相關從業者。就是因為我可以跨越專業限制,跨越經驗不足的限制,靠著對於這個職業的喜歡,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目標的。
做一個無所畏懼的人,敢於跳出那些束縛自己條條框框,你才能離你的理想靠得越來越近。
從《走出舒適區:如何突破自我設限,獲得持久行動力》這本書中我們會獲得一種勇於戰勝恐懼的力量。只有我們真正認識了恐懼,並且用自己的行動去擊敗它,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人。舒適的人生只會讓我們止步不前,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裡。而只有無所畏懼的人生,我們才會看到人生中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