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真的很難麼?
這是一個略顯任性卻又傷感情的問題,還真是挺難的。尤其是對於自信樂觀派的人而言,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等於失敗。無論怎麼比,別人怎麼可能比自己優秀呀?
這是很多人的感性認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具備一些別人不具備的優點。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範圍內,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會覺得自己更強一籌。比如平日的工作,很多人總是對別人不放心,喜歡事必躬親。
生活中這種感性的事情很多見,就像一個不會開車的人坐在別人的車上,一直催促司機“小心前面的車”一樣。也許他們覺得自己的判斷很準,可是在司機看來,這種看法等同於多此一舉。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說生活有時就是這樣的,很多事情確實需要“多此一舉”,需要有一種強大的自信以及主觀判斷能力。否則就會隨大流,人生會顯得黯淡無光,失去很多奮鬥的動力。
方才,老公給我講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典故,源自於現實。據說這件事兒確實發生過,曾引起過熱議,可以解釋如何面對“別人比自己優秀”的問題,有些“挫敗”不值得悲傷。
據說多年前,圍棋界的“棋聖”聶衛平先生和象棋界的“超級棋王”許銀川先生曾經上演過“神仙打架”般的象棋比賽。大棋聖成名多年,已然成為一代宗師。而棋王少年有志,當時如日中天。
這二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喜歡下棋的人都知曉,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泰斗,智商極高,推演能力極強,實戰經驗豐富。
理論上講,下象棋的話,聶衛平不可能贏許銀川。若是下圍棋,許銀川也絕對贏不了聶衛平。若是和普通人對弈,理論上他們都可以“算無遺漏”,輕鬆碾壓任何普通人。
二人同樣是頂級“國手”,這意味著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對弈,自己的主科不可能輸給別人的副科,除非對方是全能型對手。
他們不想“公平”比賽,一邊倒的比賽顯得很沒意思。對弈之前,他們選擇了象棋(中國象棋),來一分勝負。
為了相對公平,許銀川破天荒讓出9子,在自己的專精領域作戰,他信心十足。他不僅讓出了5個兵,還把雙仕雙相拱手相讓。棋盤上老帥孤零零,在寒風中顫抖。
聶衛平跨界作戰,士象全,全部子力按部就班。
戰鬥即將開始,從二人名氣上講,這將是一場堪比神仙打架般的世紀對弈,究竟誰能贏呢?
正常來說,在象棋領域,只要彼此棋力差距不大,讓子的一方必輸無疑。頂級高手對戰,不要說讓出9個子力,即便只讓一個兵,如果被針對也會很被動。從一開始就會被動,若抓不住機會也只能求和,想贏很難。
可這二位泰斗畢竟都不是普通人,作為“國手”,推演能力都是頂級的。即便專精的領域不同,比賽規則卻是明明白白的。
比賽沒多久,棋聖就因屢次失誤而輸掉了比賽。即便有九子的巨大優勢,他依然沒能客場戰勝年輕的棋王,輸掉了比賽。
後來人有評價,圍棋“棋聖”在象棋領域沒能打過棋王。即便對方讓九子,他也打不過……
這種評價看似笑話卻並不是笑話,切切實實闡述了一個道理。不同領域天生有差距,在不同的圈子之間,有些差距是很難跨過的。贏了不值得太高興,輸了也不值得過度悲傷。
古人說術業有專攻,這個道理到如今依然明明白白。不僅頂級專業人員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
很早就聽說,生活中永遠不能以自己的業餘去挑戰別人的專業。業餘是愛好,用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基本上有去無回。
這個道理本身就是現實的寫照,人這一輩子的時間與空間有限。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誰也不可能把自己變成全能型。
如果一個人總覺得自己是全能型,或許那只是因為身邊沒有真正的“高手”。這反而說明自己的人際圈子太脆弱,並不值得高興。
生活一面是夢想,一面是現實。對世界瞭解越多,就越敬畏這個世界的規則。每個人都可以讓夢想盡量顯得氣勢恢宏一些,可是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太過於“氣盛”就輸了半籌。
然而感性的力量畢竟很強大呀,有些人總以為自己也許是那個萬中無一的偶然。這種想法很普遍,直到經歷幾次挫折之後才會明白,那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其實並不簡單。
因為沒有徹底瞭解,所以覺得簡單。一旦瞭解透了,並不簡單。
在生活中,很多人心裡都潛藏著攀比的想法。一邊攀比,一邊又羨慕嫉妒恨,有些事情總覺得自己也可以。
別人成功了,他們會說,你不就是運氣好了一點麼?如果我有這麼好的運氣,我也可以成功。如果我努努力,我比你更優秀。
可是,你知道人家“運氣”背後付出的努力與汗水有多少嗎?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連這個道理都不懂的人,不會有所謂的好運氣。
別人若是失敗了,他們又會說,你看看,我早就說了,不行就是不行。這同樣是一種很膚淺的想法,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換成他們自己,應該更不行。
人生很長,每個人都應該告誡自己,不能因一時的意氣風發而驕傲自滿。只有這樣,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有些“死磕”沒意義,生活中的所有道理都是相通的,因為人是道理的核心,要懂變通。
一個踏實、成熟的人,不會用自己的“成功哲學”去評價別人的失敗或成功。更不會拿別人的悲傷當調侃,不會用自己的業餘愛好挑戰別人的飯碗。
當今這個時代,有多大本事幹多大的事兒。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並不難。坦然面對偶然的失敗,不氣餒,不憂傷,踏踏實實生活,讓自己不斷進步才是真本事。認清自己,才能認清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