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都會不同程度地遇到挫折和困難。
如果說對待挫折與困難的態度會直接地影響人生髮展走向的話,那麼就會導致一個人總是在反反覆覆地放棄中陷入困境。那麼無法做到正確面對困難的人該如何修正自己,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呢!
這層迷霧之下的人無非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自己將困難放大化,產生無望的情緒,直接打擊到自我的信心。第二種,在困難面前頭腦處於混沌狀態,想不出解決辦法,無奈選擇逃避。
上述情況雖然不能準確涵蓋所有個體狀況,但大致存在於這兩類情形之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狀況,不斷地在一個像無限迴圈的惡性迷局中走不出去,做什麼都不如意,幹什麼都不順心,想什麼都覺得無望!
其實這一切並非多麼複雜,就是因為一個字“變”。
“變”要從兩個不同的面來切入。
外部環境:這是所指的我們個人所處的整個生活環境的變化,包括工作中的變化,交往中他人的變化;社會發展的變化;生活中的事件,等等等等..........。只要是你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有所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對你造成了影響,就屬於你所處的外部環境的變化。自身的變化: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個人的一些變化。比如習慣的改變,想法的改變;性情上的變化,等等等等.......。只要是因為你的改變使得自己的境況發生變化,無論好壞,都屬於自身變化。那麼講了這麼多,到底走不出困境的原因是什麼呢?看完了上述情況你就能明白接下來的內容了。
形成個人走不出困境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總是習慣與外部環境對立。
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換句話說就是當你意識到某些你不可控制的外部環境變化時,你沒有真正去面對它,那就更不可能在接下來的時間中使自己做出改變來應對這種變化。
這種對立的背後就是你一貫的思維模式,也就是你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用一種你自己固定的應事方式處理一切事物。這種與現實的對立實際上是一種逃避型的自我保護,而這種保護僅限於心理層面,在實際中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
我舉個例子:就比如當物價在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會不會在心裡想,物價這麼高能不買的就不要買了,還能省些錢。
這就是與外部環境變化對立。省下錢是沒錯,但物價並不會因此下降,這是整個外部大環境變化所決定的,到最後你可能還是不得不買。
你試想一下是不是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有類似的做法。當自己意識到自身能力去應對實際工作已經顯得很吃力時,馬上想到的不是怎樣提升自己,而是先想盡辦法暫時應對每天的事情,能應付一天是一天,直到無法面對的那一刻來臨,也找不出原因所在。
那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
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永遠不要站在現實的對立面上。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急著下結論,這是不是就是要求自己儘快地做出改變!
錯,正好相反。想改變困境的第一步不是馬上改變自己,而是與困境合二為一。
這句話怎麼理解!如果改變自己這麼輕而易舉的話,不早就做出改變了,還用等到落入困境才開始嘛!
實際上當你想改變時往往會發現不知道如何“變”,從哪開始“變”;要用什麼方法“變”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你面前,讓你無從下手,迷茫無助,但又急迫地想做些什麼。
這就是很多人盲目地學習改變思維、提高認知、擴大格局、增長情商、改變性格等等諸如此類課程的原因,倒也不是一點作用也沒有,但結果是大多數人無法實際運用。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你自己都還不知道造成自身困境的問題出在哪裡,生搬硬套可能會讓你在某個時刻豁然開朗,但不會起到長久作用。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想徹底的改變,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心完全融入到困境中,與它同為一體。
也就是意味著你要完全地面對現實,接受自己。不要先著急著脫離困境,而是靜下心來慢慢回顧以往的歷程,然後再回過頭來對應當下遇到的實際問題,儘可能地尋找問題原因,最好一一列舉。
最後再結合自身能力的實際情況,先把能解決的、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這樣就會慢慢重拾信心,同時也會有個基本的計劃和目標在心裡產生,不至於迷茫無措。
在這個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地就會發現自身需要改變的地方,剩下的就是對於自身不足的針對性學習和堅持了。
面對困境不要著急著馬上做出反應,更不應該與其對立。先嚐試著冷靜下來,然後再去面對,你就會有另外一種不同的發現。就如那句老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