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樹
1
你曾想過衰老、死亡類似的話題與你之間還有多少距離嗎?是距離單位中的米、還是時間單位中的年,好似怎樣的回答均成立。不過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出現——我們這代人與這些略顯黑白的詞有了更新的認知。
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生與死從來都是對立面,人們更願意談新生,對死亡卻都心照不宣的選擇刻意迴避。例如總會用“故去”、“走了”、“仙逝”來代替死亡去描述那種狀態,是許久以來中國語言特有的智慧。
2
我同絕大多數人一樣,對待這類話題是帶有近乎厭惡的色彩。這兩個本身帶有過程性銜接的詞語,似乎總是接踵而至的,遭遇時的無力和恐懼可想而知。但是誰人都無一倖免,就如同雪崩時逃不過的每一瓣雪花。
前段時間偶然間看到的一段話,對自己感觸頗深,它說:我們與死亡的距離中間隔的是父母。想對這句有些苦澀的話進行辯駁,可是哪有可以駁倒的理由,用自欺欺人這個詞好像有些言重,無非是不願承認這個事實罷了。
3
從前一度以為去談及這些,太過尚早。到後面看著身邊有些人被上帝選中,才逐漸意識到是時候該好好看待了。身旁的至親,亦或熟悉的人已經悄無聲息的加入50歲、60歲、或70歲的大軍中,那種恐懼感愈加強烈。那麼,究竟要以什麼樣的姿態去看待才算正確。樂觀還是悲觀?正視還是逃避?小心翼翼還是凜然面對?
似乎再怎麼堅強的人面對時,都會變得有些膽小怯懦,畏手畏腳。其實你懼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與親人密友的離別,卻只能把重逢寄託於縹緲的來生。難免有些苦悶,可是你也要時刻去準備迎接。這好像有些殘忍,不近人情。其實這也算是一場拯救,拯救對身邊人事擁有的幸福滿足感,拯救那群習以為常、不知好好過活的靈魂。在過好一生的前提下,是過好每一天。
4
當你正視衰老死亡時,或許仍會恐懼排斥,不過你會清楚的知道這不過就是一趟列車的終點站,一頓餐食後的結賬單。你所享受的是已經映入了眼簾的列車窗外風景,散入了味蕾舌尖的餐食香甘。
就算距離愈來愈近,也別再對衰老、死亡苦大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