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一句名言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
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
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無效,碎片化的資訊和知識充斥著大腦,讓我們應接不暇,亂花漸欲迷人眼。
身在急功近利的時代 :
每個人都想一夜成名,快速證明自己,卻忘記了初心和本我。
如何讓人從困惑迷茫、急於求成的狀態迴歸寧靜樸素?
如何讓每個人的智慧更加深沉,活得更加通透?
閱讀,有效地閱讀也許就是最佳的選擇。
在現實中,閱讀不是萬能的,但閱讀卻是開啟另一個未知世界的大門。
無論你現在處於什麼階層,生活在什麼層次。
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年輕或年老,閱讀對於我們機會是均等的。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現狀,戰勝迷茫,走出困惑,請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讀書先是修己孔子講: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意思是:
古人讀書為了自己的修養,今人讀書是為了證明自己。
你一定會說,老先生是不是講錯了,讀書閱讀不就是證明自己的才學。
其實,讀書的要義是為了明心見性,讓自己不再困惑,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明瞭。
不是在和別人相處時顯示聰明才辯,而是讓自己更加平靜和寧靜,勤于思考,懂得平衡和取捨。
深山裡,有一種毛竹,自冒芽後便不再生長,根莖深埋地下長達4年之久。
默默紮根,根鬚遍佈上百平方米,拼命吸收養分,等待時機成熟的一刻。
第5年開始,每天便以30釐米高度迅速生長,6周的時間便可達到近30米的高度。
震驚嗎?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脫變過程。
有沒有曾經想過,如果自己堅持讀完10本書後,會是怎麼樣的呢?
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自我精進,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開始是量變的過程,填補自己的知識空缺,擴充套件自己的認知邊界。
進而是質變的過程,重塑自己的思維模型,提升自己的段位格局。
量變是層次的區分,質變是境界的升越。
讀書為了更好入世讀書精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你可以對照一下:
下里巴人,自在但自閉;
不愛讀書,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隨波逐流,可能生活得自在,但是可能過得很艱辛。
陽春白雪,曲高但和寡;
一定的閱讀和修煉提高了你的層次,屬於量變的階段。
發現和他人的拉開了差距,但是你的格局只是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還是修煉不到家,頂多是曲高和寡。
大道至簡,雅俗皆共賞。
閱讀量進一步提升,個人的閱歷豐富後,進入到質變的過程。
達到了境界的提升,達到大道至簡,眾生皆為佛的境界,這時的你,看任何人都有可取可愛之處。
蘇軾有句話講: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販夫走卒,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大智慧。
讀書破界以重塑讀書是用新知識打破認知邊界,進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修正以提升段位和格局。
一個青蛙,坐在井裡,從沒有跳出過井口半步。
透過井口,它看到了藍藍的天空、飄浮的白雲、偶爾飛過的小鳥,它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部。
這就是小時候學的“坐井觀天”,便是小青蛙的認知與世界觀。
在你認知的世界裡,一切理所當然,所有事物都好像是按照固有的發展規律執行。
這就是固有思維,活在自以為是的假象中,缺乏了新的思想汲取,就會把自己的無知無限地放大。
以為自己知道的,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
然而,我們卻被無知包裹著,偽裝成一個顯得更加無知的傻瓜。
讀書就能帶給我們看待外界的新認知,透過表象看到真相,本質和規律。
在日常學習、接觸那麼多碎片化的知識,能真正幫助我們、提升我們能力的又有多少呢?
很殘酷地告訴你,少之又少,甚至是被碎片化的毒雞湯矇蔽。
只有打造了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把獲取的知識進行消化形成文化,並在實際中沉澱成智慧。
零散的知識,對提升認知毫無作用的,頂多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往往感覺知道很多,道理都好像懂一點,但往深一點分析,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也是我們看似明白了很多道理,已久過不好這一生。
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意義在於:
對知識的深入瞭解,對知識的實際應用和輸出,就會體會到知識的巨大力量,感受到文化的真正魅力。
杜甫詩篇: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描述的是一個人的格局,有格局就是指人的視野廣,胸懷大。
經歷大量閱讀,便可提升看問題的高度、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有了跳出圈子看問題的裕度。
有句名言:
胸藏文墨虛如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無疑大量閱讀,就是提升格局和打造氣場的最好方法。
讀書多了,心胸也就隨之擴大,思維也會隨著改變,格局觀就自然地建立起來了。
讀書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眼界、認知和思維的改變,還伴隨著段位、格局的遷躍。
寫到最後莎士比亞說:
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
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雖然,我們提倡多讀書,喜歡買書收藏書,但是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
種樹最好的時候一是十年前,一是當下。
現在,就從我們手中的第一本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