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生活中的大多數東西,你並不能免費得到,都是需要你去付出的。

因為這人世間,從來就沒有白得的果實。

你努力後,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你付出後,才能得到同樣程度的成果。

人生是這樣,感情更是如此。

你用什麼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相同的態度對待你。

你用真心對待他,別人也會用真心對待你。

所以,你若想得到別人的心,你就要主動付出真心。

其實,人生苦短,值得你真心以對的人,就一種:願意拿真心對你的人。

01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我發現了一個細節。

就是蘇明玉對待母親去世,和對待上司老懞病危,完全是不同的模樣。

蘇明玉母親去世時,她和大哥敘述這件事時,臉色平靜,沒有任何傷心的表情,就好像不是自己的母親一樣。

當老懞病危時,她非常著急,直接大哭,甚至不顧自身安全,從四樓窗戶爬進去看老懞。

雖然蘇明玉的母親生了她,卻處處忽略她,重男輕女,把最好的愛給了兩個哥哥,唯獨沒有給她。

雖然她生了蘇明玉,卻沒有盡到半分做母親的責任。

對於老懞來說,他是蘇明玉的引路人,他關心蘇明玉,遠遠大於蘇明玉母親。

他為了幫蘇明玉擺平生意上的陷阱,冒著進監獄的風險,把所有都扛了下來。

他知道蘇明玉母親去世,對她說可以先不用管公司的生意,還給了蘇明玉一筆錢,讓她先把家裡的事情處理好。

老懞就像一個父親,照顧著蘇明玉,雖然他們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

可是,蘇明玉母親和蘇明玉有著血緣關係,卻對她十分苛刻。

蘇明玉母親支援兩個哥哥所有的決定,就是不支援她,不讓她考清華,不讓她花一千元補習。

為了兩個兒子,蘇明玉母親可以賣掉房子支援他們學業,可對待蘇明玉卻沒有這樣過。

時間久了,蘇明玉從來沒有把她當做真正的母親,只是名義上的親人罷了。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杆秤,你對他的態度,對方心裡都會記得。

你關心他,他就會記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累積;你用冷漠的態度對待他,他也會記得,時間久了,他就會對你敬而遠之。

人們的感情都是有限的,都是要求回報的。

不光是親情,愛情、友情,都需要以心換心。

沒有人能在看不到回報的情況下一直付出,也沒有人一直熱情對待,對自己不冷不熱的人。

你再熱情,也會被冷漠的人勸退;你再冷漠,也會被真心對待你的人感動。

你種玫瑰,得到的就是滿園的花。你種荊棘,別人自然不會任由自己被傷害。

你對他真心,他自然不會讓你寒心。

02

但身邊有好多人,總是用最壞的想法揣測別人。

現在雖然社會發展很快,人們也賺了足夠的錢,享受便利的條件。

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開始變得淡薄,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早就失去了基本的真誠。

明明是好心,卻被別人當成了惡意。

可能是現在的人,關係沒有像之前那麼親密了,不知不覺就變淡了,甚至開始揣測別人的善意,是不是假的。

之前,某地有家愛心饅頭店,沒想到只開了一個月,就倒閉了。

當時,饅頭店的女店主,看到有些流浪漢吃不飽飯,很是同情,就想著盡一份綿薄之力,為他們免費送饅頭,每天都會細心地準備好。

剛開始,他們還很懂得感恩,排隊領取饅頭,時間長了,他們開始當成習慣了。

有的人,甚至要求店主,把饅頭換成錢給他們。

女店主拒絕後,他們開始惡意揣測,認為女店主這麼做,一定有什麼目的。

在四面八方的質疑下,女店主抵擋不住這些惡意,決定不再發放愛心饅頭。

女店主只是因為善良,才選擇去做這件事,沒想到卻被別人這樣想,著實令人寒心。

生活中,有太多不懂珍惜的人,他們從不記得別人的好,把別人的好,當成一件壞事。

其實,大家都是相同的,你對別人真誠,別人才會主動信任你,重視你。

可是別人對你好,你卻說他城府太深,太愛算計,對方知道後,說不寒心是假的,時間久了,也不再對別人好。

每個人心裡都有數,誰都不可能一直對別人好。

別人不真,你交心也沒有用。

面對不懂感恩的人,你開始不願意對他們抱有善意。

03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弗萊明是一位蘇格蘭的農民,有一次,他救了一個不小心掉到水溝的孩子。

第二天,有名紳士到弗萊明家拜訪,說昨天弗萊明救的孩子,正是他的兒子。

弗萊明解釋,自己救孩子,並不是為了得到錢。

在他們說話的時候,弗萊明的兒子恰好回來了。

紳士看到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他對弗萊明說:我可以給你兒子最好的教育,如果你兒子和你一樣的話,那以後他一定會大有作為。

弗萊明答應了。

多年後,弗萊明的兒子從醫學院畢業,果不其然,他是個非常優秀的人。

有一次,紳士的孩子生病,正是弗萊明兒子救了紳士孩子的命。

果然,以心換心就是一個輪迴。

因為弗萊明和紳士家都用真心待人,才有這樣的回報。

用利益相聚的人,沒有利益,自然會不再聯絡,而用真誠的人,才能得到更大的回報。

用假感情,表面上是得到了,但其實什麼都沒有得到。

成年人的交往,貴在“以心換心”。

一個人,只要抱著真誠的心去做事,最後總會被別人理解。

你要相信,你的善良,終會有回報。

4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心靈日記:收與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