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2020-09-30

日子從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到開始互贈月餅,馬上就要到雙節。想起怡沐“月滿人合兩團圓”的祝福很溫暖,但因這個假期兒子不能回來,也多了很多牽掛與想念。早上秋雨綿綿,打在有些捲縮的綠葉上,亮晶晶的雨滴垂掛樹上,多了些生氣。各色的小花也開得格外的嬌豔,雛菊尤為光鮮。於是想起那件帶小菊花的裙子,穿著它走近落雨的秋,有種深愛的感動。今天怡沐的胸花是一朵下雨的雲,別緻又有生趣,上節課戴的是一個大月亮,她總是能透過這些細節來表達自己為你而來的心情。記憶是一種聯絡,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都會說話,我想穿搭也是一種表達是可以加深記憶的。

自我介紹環節中,每個人對心靈相遇的過程有了更深的覺察和理解,來此學習,很多人最初的願望想要改變他人或者學到更好的辦法去對付他人,慢慢開始瞭解了改變的只能是自己,透過自己的改變來重塑家庭關係,處理各種矛盾。且學且練,怡沐說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找到癥結所在,才可得到醫治。心靈成長的課堂一直陪著我走過很遠的歲月,也陪孩子走過了充滿苦悶的青春期,一路有老師的幫助,同學的支援,非常的感恩。麗娜幽默地說她兒子也步入了青春期,現在的症狀明顯,需要醫治。希望她的焦慮也能透過這樣高質量的互助得到舒緩。

溫故知新的機會我分享了上週最觸動和啟發的一句話是;遇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學習成為別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怎樣成為重要他人呢?怡沐再次答疑解惑,外求是透過自身能力的提升,再有就是價值在關係中的體現。我很容易落入自我否定的狀態,不太喜歡自己,這些年隨著自我認知能力的提高,開始接納自己並發現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建立了信心。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安全的集體環境中謹守承諾,開始練筆寫心,也可以給別人帶去關愛與支援了,非常自豪。課後曉旭真誠的和我說:“姐,讀了三遍你的來信,我蒙在被子裡哭了一陣,好像我多年的努力和付出被別人看到了、讀懂了,有被珍視的感動!”曉旭透過自身價值的影響成為了我的重要他人,同時在這種良性的互動關係中,我也成為她的重要他人。成長就在自助與助人的過程中。

為你而寫,建霞長篇誦讀了她寫的心靈日記。情感細膩、語言優美、詞句達意、層次清晰、內容豐滿、結合實際、感悟真實,就如孫珮感言,她把課上的每個細節與感動都如珍珠般穿起來,亮閃閃地照亮他人。建霞的每封心靈日記和回信都是可圈可點,耐人尋味的。她的寫作速度和品質都很高,還有那種長期穩定性都非常令我向往。怡沐為我們設立了高標準的範文,給我們講了好文章的清晰結構、收尾呼應、反覆修改,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的生命發生緊密相連,才是文章的精華。怡沐也引用了經文;“到了什麼地步就照什麼地步行”,來鼓勵我們不要氣餒,透過持續不斷的有效練習慢慢提升。

曉旭背誦了很長的《二十四節氣歌》,筱菁唸的那麼繞口的《報菜名》雖然因緊張稍有卡頓,在我看來已經非常好了,但是學習誦讀還是有很多標準的,比如朗誦的節奏、重音的安放、語音的抱團、朗誦的物件等都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孫珮分享《刻意練習》的那本書中就提出,首先要有明確的改變目標,再去專注練習,然後及時反饋和改正再設立新目標,最後不斷挑戰自己的舒適區,這樣的刻意練習自然能證明自己努力後的價值。學習沒有捷徑,方法卻有,處處留意皆學問。想要改變唯有從實踐中落實,上週背了節氣歌的四句話,這周想嘗試把報菜名的一串當成是一個小節來刻意練習一下,體驗下整體節奏感是怎樣的感覺。

今天的誦讀練習以主動回憶為主,實在讓自己感到“呵呵”,顧太青寫的那麼美的詞不知道、月光奏鳴曲那麼優美不知道、之前學過的秋天的詩詞忘光光,有些黯然。但看到小夥伴們透過這樣的引導回憶還是能記起很多的,證明這種訓練是行之有效的。特別是孫珮對詩詞的那種理解力和記憶力超強,那也是和她平時對詩詞的熱愛和所做的刻意練習是分不開的。提醒自己不能因自身的侷限而否定方法的可行性,那是因為自己並沒有行動起來。主動回憶靠腦子,被動記憶找度娘。大腦是個好東西,用起來才會越來越高效。

前導課中期待的記憶秘訣就是“重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不是所有的重複都能成功,如果不去用心尋找規律找到合適的方法,也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會喪失信心。建霞的日記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寫這麼好,這麼全面的,是她會學習,善於總結和發現自己的問題,特別是怡沐指正的地方她能馬上去修改,領悟力、記憶力的增強才把自己裝備的這麼遊刃有餘。對於自己的寫作速度,開始還能接受,也很順暢,可是越寫越慢,現在也沒找到真正的辦法去提高速度,很是困擾。只能靠勤能補拙,笨笨地在奔向未來,希望透過最近的課程找到有效重複的方法吧。

這堂課最有收穫的話是:從聽過到聽懂,從聽懂到會用,從會用到熟練。想要真正成為一個好的習慣,這是個漫長的成長過程,鼓勵自己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只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都會讓自己終身手益的。馬上迎來十月金秋,願我們在這多彩的季節裡更加有所收,有所獲。

祝大家雙節喜樂、平安!

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歲歲年年,我們在不斷渴望和失去中嘆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