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是一個特別怕麻煩別人的人,既不想麻煩別人,又怕別人麻煩自己。之所以害怕麻煩別人,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拒絕。每次需要找人幫忙的時候,都要糾結好長時間。所以,凡是一個人能搞定的事情,我堅決不會麻煩別人。相反,這種來源於自我內心的投射效應,導致了我同樣不喜歡被人麻煩。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得別人可以動手動腦自己解決的事情,憑什麼讓我把時間花費在這些無趣而沒有價值的事情上呢?
這樣的人際交往模式雖然節省了我的不少時間,但是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越來越少的人向我提出幫助,時而久之,就進入了一個人際關係的孤島。
我們到底該不該麻煩別人呢?
蝸居里有個經典的橋段,老奸巨猾的宋思明託沈律師幫忙,沈律師瞻前顧後不願意。宋思明意味深長地對他說了一句話:“關係這個東西,你就得常走動,越動就越扯不清,越扯不清你就爛在鍋裡,要總是能分得清你我,那就是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錢去擺平,要的就是就是經常欠,欠的多了也就不愁了,別人替你辦一件事是辦,辦十件事也是辦啊,辦到最後,他一見到你頭就疼,那你就贏了,這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劇中的宋思明是個久經沙場的官場老手,有一套自己的處世哲學,他在劇中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心理學上的富蘭克林效應:相比那些曾經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助你一次。換句話說,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不是你去幫助別人,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好感,主動開口是沒壞處的。
比如:有個男生很喜歡單位裡的一個女生,但是女生剛來不久,覺得一上來就買禮物請吃飯有些生分,男生了解到女生老家是湖州的,家裡有自己的茶園和山核桃樹。正好秋天的時候,就請女生帶幾盒家鄉的山核桃給父母吃。女生週末回家就帶回來了,還帶了其它的幾樣家裡的特產,男生給她錢她怎麼都不肯收,女生覺得分享家鄉的特產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所以後來男生請女孩吃飯和送奶茶就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我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會有事情需要請人幫忙,人際關往中我們可以迅速透過一件小事拉近與對方的距離。不過,一般初次請人幫忙一定是一件比較簡單的小事,對方舉手之勞就可以辦到,否則就容易給對方造成壓力。比如微信通訊錄裡的許多人都是偶然機會加上的,聊了沒幾句,想拉近關係可以是請教一個專業方面的問題,諮詢一個對方熟悉的領域,打聽一個人名,問問育兒經驗,求助一下考試攻略或者要到當地出差問問對方那裡的風土美食等等。反而,如果我們一上來就提出一個重量級的請求:如專案、資金等等就會讓別人感覺到極其不舒服。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你所提出的請求不能太超出你的能力範疇,比如你向對方提出一個請求的時候,要做好未來對方找你還人情的準備。所以你提出的請求一定要和能給予對方的價值相匹配。另外,在麻煩了對方之後,要顯示自己的一點反饋或者誠意。因為人際關係的本質實際上是交換,健康的人際關係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有來有往才能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並長久地擁有資源並獲得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