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電影裡,往往可以見到,點頭哈腰,唯權是尊的人。

生活中,也會遇上,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唯錢是尊的人。

唯恐丟掉什麼,這也怕,那也怕,直不起腰板。說話看臉色,行事看站隊。生怕哪句話說得不對,別人不愛聽。生怕那件事辦得不漂亮,惹到不該惹的人。

這樣的活法,太看重別人或他物,沒有自己。

人這一生,重要的是回到你自己。

正如蔡志忠說,“其實廟堂就在你心中,不用往外追尋。每個人都應該點燃心中的黎明,想通了生命的真理,成為自己身心的主人。”

要有所圖,一旦有這個“念”,就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態和行為,即便有所剋制,也很難如常。

這個“念”,會讓人,太想著達到目標,有時不擇手段。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是圍繞這個“念”而來。

一次,我到一處寺廟的甘泉水旁。隨口,說了一句,要是拿一個大點兒的壺,就好了。身旁有位小沙彌,恰巧經過,微微一笑笑說,人受“貪”之累啊

是啊,貪念不就在我們身邊嗎?不自覺地,當時心裡所想,意念所引。

一下子,這話擊中了我的心。驚出一身冷汗。

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

後來,慢慢地,我開始下意識地去剋制自己,不要貪。可又多了一個需要剋制的“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閱歷的增加,歲月的磨礪與體悟,一個人會更安心和沉靜。

一旦無所圖,一切就大不一樣。一旦順其自然,不佔別人便宜,就會灑脫自由,也不受牽絆。

在事上煉“心”,方可達到“靜亦定,動亦定”的身心安定狀態。

直到有一天,“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便會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無論外界如何變幻,自己的心靈會升騰一種超脫的力量,不被外界干擾,始終處於一種悠然自得的清澈寧靜之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靜坐》詩,講述他幾十年人生中體悟到的靜坐感受: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飲似醇醪,又為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曾國藩把靜坐它當成自律的日課,每日堅持。

《曾國藩家書》書這樣記載:“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靜亦定,動亦定,一切隨心。

8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最幸福的生活模式:淡看過去,把握現在,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