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平時言語不算多,表現不突出,就算遇見危機時,也是一副不急不躁、波瀾不驚的模樣,輕鬆就把危機轉圜。

那些足以令我們慌了手腳的意外,在他們面前好像是極其稀鬆平常之事。

低調是他們身上的色彩,虛榮、浮誇、激進不是形容他們身上的詞彙。然而,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高人,就算認識了再久,也總讓人有種看不清摸不透的感覺。

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這種深不見底的感覺,令人自然而然地肅然起敬,尊稱一聲“高人”,人家還雲淡風輕地不肯應聲。

老子稱這種人為“得道之人”。 真正的“得道之人”,往往深藏不露,皆因他們看透了三大規律。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五十八章裡闡述了這三大規律。

01過猶不及,不如中庸‍

《論語.先進》裡寫道:過猶不及。《荀子》裡也有一段記載:

孔子在魯桓公的廟堂裡看見一種傾斜的器皿,叫“宥坐之器”。這種器皿,空著時是傾斜的,倒入一半水就會端正,注滿水後就會傾覆。

其實,這個器皿不也是在告訴我們“過猶不及”的道理嗎?太過,太滿,反而得到跟“不及”一樣的結果。所以,老子建議世人,保持“中庸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中庸”並非中等,更不是平庸。做事情,我們依然要認真細心,盡力做好。但這一切要視個人能力和事情性質來看,不斷調整心態,把持好程度,運用對方法。

不論工作還是生活,凡事人盡其責,物盡其用,切勿太緊繃,太苛求,反倒不美。要知道,盡力而為並非越界胡來、全盤包攬,也不是緊抓不放,不撞南牆不回頭。

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該轉彎的時候,要轉彎。有時候,主觀認為的“好”,真能害死人。

我們要時刻自省,不斷調整思想和行為的狀態。唯“中庸”,才可讓我們在這紛繁變幻的人世間,遊刃有餘,隨性隨喜。

02福禍相倚,得失不計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福分太過了,就會生出禍患來;禍患走到極端,也能轉向福分。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正是如此。

正所謂“富不過三代”。一代創業,二代敗家,三代就徹底接了個虛空的破殼子。原本富貴的家,從此走向了衰敗。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見這樣的案例。

比如有些有錢人老年得子,便從小對其過分溺愛,令他一直過著放縱自在的生活,身邊也都是一些不學無術的狐朋狗友,長此以往,只會讓其偏離正軌,生活一團亂麻。

可見福禍不相離,看破其中深意的老子也勸說世人,不用太計較其中得失。

名利與富貴就像兩座明晃晃發亮的金山,引誘著我們日夜奔忙,不辭辛苦地往上爬。其實,創造財富,追求名利,並不可恥。

財富讓生活豐富舒適,名利是實現自我的結果。我們靠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爭取財富和名利這從來沒有錯。

然而,有時候太過執著,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到頭來,結果反倒不是我們想要的。得道者早已參透“福禍相倚”的規律,因而,他們對這福分不執迷,對禍患不恐懼。

福也好,禍也罷。都是人生際遇。當我們參透“福禍相倚”的規律,不那麼計較得失,那麼,此刻的我們,就算遇見,再大福氣也承受得住,再大的禍事也扛得起。

03順應自然,無為而為

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講的是,當一個國家的政治寬厚時,通常這個國家的民風就是淳樸的,人們對國家也會是忠誠熱愛的;反之,當這個國家的政治嚴苛,那麼人們也會變得狡黠,常常會怨聲載道,抱怨連連。

就好比如果公司裡有兩種領導:

第一種,性格嚴苛,平時不苟言笑,不怒而威。對工作要求很高,對下屬定的規矩很多,出一丁點小錯,就會各種貶低懲罰。

第二種,對下屬關心,鼓勵,鞭策,監督。但凡下屬工作上稍有成效,及時給予肯定讚許。若下屬未能完成工作會小懲大誡,但不會言語暴力,人格侮辱。

你會選擇在哪一種領導手下工作?很顯然,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第一種。這就是管理的藝術。摸透人的天性,順應天性,不跟天性擰著來。

這天性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認同,被重視,被肯定。不管成年後的多少年,就算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做了空巢老人,也還是一樣的。

我們常聽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好老公是誇出來的”,“好下屬是誇出來的”,生活中這樣的佐證也並不少。其實,都是在證明一件事,凡是順應天性,不過分挑剔對方,如此,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老子說“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並非消極懶怠,無所作為。而是順應天性規律,正面引導,順勢而為,不矯枉過正地刻板要求。

那些真正的得道者正是參透了這三個規律,平時看上去深藏不露,卻在關鍵時刻又高招不斷,總是輕鬆地處理好各種狀況。因此,這三個規律,希望大家能夠記住,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永珍,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6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生命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