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人人追求成功的社會里,實現了目標的喜悅自不必說,而網路時代“佛系青年”的流行,也說明了完不成目標的痛苦——索性沒有目標(佛系)好了。
人當然不能沒有目標,否則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但沒實現自己的“小目標”意味著暫時的失敗,這種感覺也很不好。
當看到別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得比自己好的時候,人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我已經很努力了,但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然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說“失意”才是人生的常態。
當沒能實現目標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Improvement Art(提升自我)有一期關於沒能實現目標的節目,非常有啟發性。
不要這樣。
在你降低標準的那一刻,你也同時降低了期待。
以後,隨著目標的降低,你的心氣兒慢慢低落。
最終結果是目標越降越低。
而最初的目標已經遙不可及了。
你不應該設定一個平庸的目標,相反,應該設定一個你需要更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這樣,你就能接受來自生活的任何重拳。
同樣,也不要把目標留給以後的自己。
對目標的設定其實反映了了解自己的程度。
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是一種成熟。
但承認能力有限不等於放棄,更不等於把任務甩給未來的自己。
今天的你沒能完成的事情,有什麼理由會期待未來的你會完成呢?
行動小貼士:
1. 如果沒能實現清單上的願望,不要氣餒,也不要沮喪。
2. 與其沉浸在失敗的情緒裡,不如想想明天要做什麼,能應對失敗。
3. 不要情緒化,要行動起來。
學會享受過程的確,有目標是好事。
每晚睡覺之前都寫下自己的目標,然後寫下實現目標所需要的步驟。
然而,一個純粹目標導向的思維,也可能讓你深受其害。
慢慢的,實現目標可能變成你唯一的動力,而忽略了其他。
這也無形中放大了沒能實現目標的挫敗感。
如果你喜歡你做的事情,即使沒能實現目標,也不是很難過的事。
就像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在《掌控習慣》(Atomic Habits)一書裡寫道,目標是起伏不定的。
如果一個人過於聚焦某一個目標,他的心情也容易隨之波動。
與其讓心情像坐過山車,不如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達到這個底線就採取某種行動。(這一點對炒股投資的人特別適用。)
畢竟,不是每一天都是心想事成的。
劇場演出的演員會在週日晚上,劇落幕之後如釋重負,感到輕鬆愉悅。
但他們在週二的時候心情如何呢?會因為之後還有演出而愁眉不展嗎?
恐怕不見得,他們會繼續排練,因為他們熱愛演戲。
所以,不必著急立刻實現目標,享受過程本身也不錯。
行動小貼士:
嘗試發現你討厭的事情的優點。
很多人工作,是因為不得不如此,他們需要工作來謀生,但他們並不喜歡這份工作。
這是很常見甚至很難避免的,如果你也是這樣,就試著不要過多關注工作裡最讓人討厭的方面,而是關注一些讓你愉悅的小事情。
試著去享受這些小事,找一些公司的小優點,比如,衛生間乾淨。或者工作中的小樂趣,像收到客戶的回覆,同事的關心或者得到滿意的答案,都令人欣喜,而不要去放大那個討厭的主管對你的影響。
這並非阿Q精神,既然對這份工作無法忍受,卻不能辭職,至少說明有一方面是令你滿意的,要麼是薪水,要麼是工作內容,要麼是工作環境。
現代社會里沒有人是奴隸,忍無可忍的時候一定會離職。
既然暫時無法離開,何必放大煩惱與痛苦呢?
和有同樣經歷的人聊聊雖然網路上有影片千萬,無數社群,然而卻讓人無所適從。
沒有什麼既定的法則可以遵循,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衡量成功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成功的定義,而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感到孤獨。
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意味著人們不能去借鑑和學習。
找一個相同處境的人聊聊天,分享生活,會大有益處。
你可以把他們的經驗和自己做對比,如果你經歷了某一方面的困境,其他人也肯定經歷過。
多數時候,那些“過來人”發現你在相似的境遇裡糾結,他們是會樂於幫忙的。
被人需要的感覺本身就很好,更何況還會有可能讓別人避免了一個“坑”。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詢問該不該去漲了一倍薪水的公司入職。
如果其他元素不變,這本是一個明確的選擇。
然而題主的問題是從一個成熟的大公司,去一個薪水高但小一點的初創公司。
很多“過來人”給出意見:這份薪水很可能賺不到。
因為小公司的目的是讓你創造遠多於薪水的價值,最終結果可能是工作壓力山大而無休息,看上去很美的高薪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得不償失。
可以想象,不管這個題主最終如何選擇,這些有過相似經歷的人所給出的意見和忠告,都已經給了他足夠的參考,至少讓他有個心理預期。
行動小貼士:
去找你敬佩的人幫忙。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
不是所有事情都按照你設想的方向發展的,即使你有了詳盡的計劃,依然會發生計劃外的事。
你可能正籌備婚禮,然後疫情發生了,不允許大規模聚集;你可能剛賣了一個城市的房子要搬到另一個城市,原來的城市房價卻漲了。
這一切都是不可預知的,所以從現在起,早做準備,練習接受這個過程,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