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01

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出差飛到我在的廣州,約我一起吃飯。

或許是因為很久沒見,哥們話有點多,講北京,講工作,講大學,最後深深地嘆了口氣,說他雖然是在北京,但每天如社畜般忙碌:“以前我懷抱著多看看世界的心願,但現在雖然經常全國各地飛,卻是倒頭就睡,落地才醒,即使變換了城市,也少有驚喜。”

“我好像弄丟了那個滿心期待,意氣風發的少年……”

看著他略帶失落的樣子,我恍然想起了幾年前他躊躇滿志地和我說,他異常羨慕北上廣深大城市的繁華,不甘於小城市的落寞,決定北漂。如今終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穩定了下來後,沒想到卻自嘲起了打工人。

可能朋友會有點自相矛盾,覺得好是他,覺得不好也是他。但作為同樣在大城市漂泊的我能深刻體會到,朋友的每次訴說,那些煩心惱人都是真實現實的。你很難說哪種生活才是最好的,因為每種生活都摻雜了好與不好。

對生活的選擇也像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在手的似乎永遠不香,我們大多數人好像都患了“生活在別處”症候。

02

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一時激起萬語千言,迅速傳揚開。

“詩和遠方”這個詞,讓多少人心生歆羨。然而過度臆想就會有所偏執,一旦偏了就會對生活判斷出錯。

我很喜歡旅遊,但每次挑選目的地好像不太稱心如意。

曾經嚮往一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青蔥綠野草原;有“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姑娘”的江南雨巷;沙灘陽光,海風徐徐的濱海之城。

到了之後卻失落的發現,大草原裡草比人高,羊糞遍野;幽靜古樸的園林雨巷蚊子扎堆;本以為的愜意沙灘,卻充斥著喧鬧的人群和遺留下來的遍地垃圾。興致沖沖而去,敗興而歸。

不是說詩和遠方不好,只是詩和遠方也有煩惱。我們卻總是把它看得太好。想象的濾鏡總是讓我們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自動濾過那些不好的,一旦真的走近,卻又不盡人意。

其實就像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樣,這個世界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地方,有時候你心心念唸的詩和遠方,也許是別人正想脫身的苟且之地。

兜兜轉轉,才發現遠方也有柴米油鹽,繁雜瑣屑。

所以我們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03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高曉松的詩和遠方本來是說給那些正為生活艱辛而掙扎著的人,安慰和提醒他們生活另有可能和希望,卻怎的,被誤解為好像我們只要去到遠方,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好起來。然而我們忽略了除了改變環境,我們更需要的是對生活走點兒心。

有時候就算轉變一個新環境,我們也總會把它熬成索然無味的舊環境,轉變得越頻繁,內心就越荒蕪和迷茫。我們一直在找尋著遠方,卻從未試著轉變一下自己的心境。

於是“詩和遠方”終究成了逃避現實、好高騖遠的最有情懷的理由。

電視劇《如果歲月可回頭》裡有這樣一句詞:“有的家庭,幾根麵條就撐起熱騰騰的日子,有的家庭一堆存款,反而把日子折騰得七顛八倒!”

生活本就是帶著鐐銬跳舞,踏踏實實,少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經營,你也可以把“小苟且”過得很滋潤。

不知道那位曾遞呈風靡全網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人,後來怎麼樣了,但那若僅出於幼稚的幻想和對現實的逃避,那麼“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有夢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活在夢裡。

04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如果只是一味抱怨和逃避,懶於爭取,放眼望去,所到之處盡是苟且,努力創造,四海之內,皆是歸處。

身外重重難,心是自由天。

不要左顧右盼,生活不一定在別處,當我們將全部注意和希望寄託在一個新的環境時可能我們早已忘卻“生活在此處”的能力。

其實不被生活改變,亦不放過絲毫享受生活的機會,或許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生活就在此處,而你也有能力在此處生活得好。

作者簡介:優八,熱愛國學經典的大學生。

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 你眼中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