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和無助是近義詞,當人處在脆弱中時,容易產生的認識是,有一個力量攻擊了我,讓我變得脆弱。
但是,如果你在人際交往中非常脆弱,那麼仔細觀察你自己,都會發現隱藏著暴怒的邏輯:
1、我對你表達了一份渴望,如果你滿足了我的渴望,這很好;
2、如果沒有滿足,我的渴望立即變成了激烈的暴怒;
3、激烈的暴怒向外表達,就變成了顯而易見的破壞力,即暴脾氣;
4、作為脆弱的人,我不敢向外對你表達我的暴怒,於是暴怒的能量變成向內攻擊自己——看你這個傻逼(慫貨或蠢貨,或不知天高地厚等),你怎麼這麼不要臉!
所以,暴怒,準確說是全能暴怒,才是脆弱的真實表達。暴怒指向外界,就變成了壞脾氣,指向內在,就變成了對自己的破壞,也即脆弱。
一位女性來訪者,一次諮詢中,看到了一個意象——一個被割了很多傷口、鮮血淋漓的嬰兒。相應的,在現實生活中,她是一個很脆弱的人。
脆弱的人,容易看上去是好脾氣,只是太脆弱而已。但其實他們和壞脾氣的人的內在邏輯是一樣的。
譬如這位女子,在諮詢中向我提出了一個請求,我沒有答應她的請求,她的內心立即就有了狂怒,但她怕這份狂怒破壞關係,所以立即壓抑了下去,但轉而變成了對她自身的猛烈攻擊,她開始恨自己為什麼向我提出這份請求。
她從記事起,要麼是孤獨沒人理,要麼是被大人訓斥。被大人訓斥,就像是被砍一刀似的,但比這個更多的,是她向外界發出請求但沒人迴應,這些請求的能量都變成了暴怒,轉過來自我攻擊,所以她感覺滿身都是傷口。
從小到大都孤獨的人,都是內傷滿滿。
可以說,暴怒的人和脆弱的人,都是一根筋。他們發出渴望時的能量,只能走一條非常狹窄的獨木橋。要不然立即被實現,這時就體驗到生命;要不然被拒絕,這時就變成死亡的力量,即破壞慾或毀滅欲——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去死!
我們的高考獨木橋,也來自於這份焦慮,我(或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就必須得有效果——最好是上清華北大。否則,就有毀滅欲即死亡能量出來。
但高考失敗看起來主要是考生自己的事,沒有一個明顯的敵人可以去恨、去攻擊,毀滅欲難以向外,只好反過來攻擊自身。高考失敗後的自我憎惡乃至自殺,多是由此而來。
很多父母,雖然腦袋上知道,孩子高考失敗會需要安撫,但他們做不到,就是控制不住地要攻擊孩子,也是因為他們安撫不了自己的毀滅欲。
想毀滅自己的考生,想毀滅孩子的父母,都是巨嬰。
嬰兒的世界,一發出需求,就渴求立即實現,否則就失控,並體驗到徹底無助。好在嬰兒的主要需求是吃喝拉撒睡玩,如果有一個敏感的好媽媽,及時迴應嬰兒,那麼嬰兒可以得到基本滿足。
但對大孩子以及成年人來說,任何重要需求的滿足,其實都需要時間和空間,以及努力才能完成。如果一個人逐漸體驗到,他的世界基本是可以掌控的,他的願望基本是可以實現的,那這就意味著,他的生本能戰勝了死本能。
脆弱的人,和暴怒的人,他們的世界都是缺乏這種基本掌控感的,他們的渴望一旦得不到迴應,代表生能量的渴望都會變成代表死能量的絕望與暴怒。他們沒法安撫這份死能量。
比如,一個男子,想達到一個目標,失敗了。他絕望之際,感覺周圍世界有一個銅牆鐵壁在阻攔他,且銅牆鐵壁後,有一個惡意的力量(即死神)在和他作對,他憤怒得拿頭撞牆。這樣做的隱喻是,我要把這個和我作對的死神給撞死。
這就是一個直線式的能量,要麼實現,而生;要麼受阻,而死。不能繞彎不能掉頭。
但一次,他撞牆時大哭。哭泣中他突然明白,他可以繞過這個“牆”,用其他辦法實現他的目標,只是需要更多時間,需要更多努力。
從這以後,他的這種暴怒與自傷,就好了很多。並且,這份暴怒中藏著的能量,因此理順後,變成了極其飽滿的熱情。
“強烈的指責”。在中國家庭內,或者說在親子關係和兩性關係中,很容易見到強烈的指責。當哪怕只有一個人陷入到強烈指責時,就變得很難溝通,於是關係中的雙方就可能會溝通越來越少。
喜歡使用強烈指責的人,有人是在家庭內和家庭外都是這樣,但我見到太多人,是在家庭外的社會關係中非常好說話,但回到家裡,就變得非常喜歡使用強力的指責。
其中的部分重要原因是,在社會上,這樣的人知道自己沒法佔據自戀維度的高位,於是甘於處於低位,就變得好商量,甚至好欺負。
但是,等回到家裡後,面對伴侶和孩子,他們的高自戀渴望就湧出來了,變得很不好說話,並且很容易發出強烈的指責。
指責、批評和攻擊,容易給人一種感覺“你看,我是強有力的”,這常常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到無助中。
對於強烈的指責,我們也是可以分析的,它藏著如下的邏輯鏈條:
1、你本來的狀態 A 是不對的;
2、你應該進入到狀態 B 中;
3、你進入狀態 B,我認為是很容易的;
4、可你就是不進入狀態 B,你故意在狀態 A 待著,所以你是存心和我對著幹;
5、所以你對我是有敵意的,我因此要指責你;
6、你必須道歉,不能辯解,所有辯解都是狡辯;
7、如果你不道歉不改變,咱們就沒完。
當一個人進入到這個邏輯鏈條時,就看不到以下的幾點事實了:
1、 任何人本來的狀態 A 都非常有道理;
2、 任何人從他本來熟悉的狀態 A,進入到不熟悉的狀態 B,都不容易;
3、 別人呆在自己的狀態裡,並不是要和你對著幹。
強烈指責,本質上是一個人活在一元世界中了,他只能看到自己,難以看到別人邏輯的合理性。他也難以看到,別人做什麼,常常和他無關,並不是針對他才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並且他改變自己有多難,別人改變自己也就有多難,而如果他希望別人改變,那就是難上加難。
例如,一對情侶,男方是有些迴避的,他常常不能第一時間給予女方一種熱烈的迴應,但偶爾能做到。
女方因此對男方有意見,多次有激烈的指責,認為男方明明有時能做到,可為什麼那麼多時候沒有去做!她認為,男方是故意的,至少潛意識上故意的。
女方有強大的分析能力,總能分析出,男方這一次沒有熱情迴應她,可能是因為某一次不爽,所以這次故意報復她、冷落她。
本質上,這種邏輯,都可以回到全能自戀、全能暴怒、徹底無助和被害妄想的四個變化上。我希望你熱情滿滿地迴應我,這是全能自戀。
當沒有實現,就有了全能暴怒。有了全能暴怒必須得表達,一表達就成了強烈指責,但如果不表達就成了徹底無助。並且,會認為之所以沒得到積極迴應,是因為對方有主觀惡意動機。
我們得知道,強烈指責,是一個“找魔鬼”或“找死神”的遊戲。我的挫敗是誰導致的?是誰破壞的?
但是,當自己對別人進行強烈指責時,其實“我”自己就是那個破壞者,因為否定對方的本來狀態,就是在殺死對方的本來狀態。
一個人不能把自己舉到空中,類似的,一個人也不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化解全能感導致的這個邏輯鏈條。所有活在一元世界,即自戀維度上的人,都需要進化自己的心靈,發展到二元世界。
在一元世界時,當有挫敗發生,就容易有失控,然後弄出一堆想象,但是當進入到二元世界時,就會真切感知到,噢,原來我是我,別人是別人,別人怎麼做,有他自己的道理,並不是在和我對著幹。這時,強烈指責就會自動化解。
脆弱也是。脆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活在一元世界很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特別是暴怒,當暴怒向內時,就導致了脆弱。
但是,當進入二元世界,能對別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執行邏輯有接納和理解時,暴怒就會不翼而飛,暴怒引起的脆弱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所以關鍵是心靈的進化,而不是找到一個又一個的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