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牆)
聽了你的話,我彷彿受了審判,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在離開前,我想問,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在我用言語築起心靈之牆前,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在我說與聽的時候,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
我心裡有話要說,那些話對我如此重要,如果言語無法傳達我的心聲,請你幫我獲得自由好嗎?
如果你以為我想羞辱你,如果你認定我不在乎你,請透過我的言語,傾聽我們共有的情感。
——魯思•貝本梅爾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朋友小梅訴說,和老公基本零溝通,要是沒事,在家一天也講不了兩句話,更別提兩人上班時打打電話你儂我儂了。老公寧願下班後抱著手機,也一言不發,讓她很苦惱。
日子久了,小梅很煩悶,情緒不好甚至牽連孩子。沉默久了爆發吵架,老公說小梅平日說話太不講究,總是站在最高點,頤指氣使,讓他感到被指責、詆譭、壓力……回到家裡,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老公這樣冷暴力也不對)。
小梅反省自己,自從有了孩子,工作、家庭和帶孩子的壓力讓她喘不過來氣,感覺日子過於沉重、過於灰暗。只看到痛苦,感覺心被烏雲籠罩,被絕望所吞沒。
也許,這是很多親密關係的現狀。
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然而,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涉及到道德評判的詞語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和尋求心靈的和平。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是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這些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在不斷學習中,意識到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透過《非暴力溝通》瞭解到其模式,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然後,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最後,具體請求是什麼。總結起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然而,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愛護自己。如何培養對自己的愛呢?轉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直麵人生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涼和內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歷中學習,而無須責備自己。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透過聆聽自己的心聲,就能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就可以原諒自己。儘管過去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學會自我寬恕,愛惜自己。只要對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就能建設性地滿足它們。
培育對自己的愛,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