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遇事常說:“將心比心。”這實際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問題在於,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讓別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巴不得塞給別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鍾愛的東西,就不那麼願意與別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於人”或“己所欲,勿施於人”。之所以會如此,其基本原因在於凡事都很少為他人著想,而是為自己著想,說到底還是源於人的私心。
兒童在心智剛啟很難明白事理時,往往已能體會“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五六歲的幼童打人,你若對他說:“別人打你,你願意嗎?”他多半會自覺不妥而住手,效果自然比講君子動口不動手之類的大道理好得多。這個“恕”很妙,妙就妙在雖然奠基於兒童心理之上,卻可以說服中國的“大人”。
三國時,起初呂布與劉備很要好,後來兩人發生了矛盾,反目成仇。呂布為了氣劉備,就讓名士袁渙寫信去罵劉備,袁渙卻不屑於幹這種差事。呂布幾次要求他都沒有用,不禁怒火中燒,便用刀架在袁渙的脖子上說,再不寫就殺了他。
袁渙坦然而笑道:“我只聽說以德羞人的,沒有聽說以辱罵折磨人的。如果說劉備是君子,就不會由於將軍的辱罵而感到羞恥;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回報你,那麼辱罵就會落到你頭上,而且,我說不準哪一天也會為劉備效力,也會像今天給將軍效力一樣。假若我一離開將軍就來辱罵你,行不行呢?”呂布聽了這一通話後,想想就罷休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雖然看起來是一個消極又保守的態度,但至少有一個普遍的認知,我們不喜歡人家怎麼待自己,我們就不要怎麼待別人,而且,並不是每個人討厭或喜歡的都與我們相同。
如果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可能就會產生與下面的故事相類似的結果:
有一年的愚人節,婷婷心血來潮,一早打了個電話給自己的朋友娜娜。
對方話筒一接通,婷婷興奮地說:“祝你生日快樂。”
“什麼?你搞錯了,今天不是我的生日。”娜娜的聲音有一絲不悅。
“沒錯!你看看日曆,祝你生日快樂!”婷婷興奮依舊。
娜娜一看,4月1日,怒氣衝衝地喊了一句“無聊!”用力掛上電話。
婷婷一時反應不及,心想娜娜怎麼這麼沒有幽默感,經不起這麼一個小小的玩笑。
上班後,婷婷接到一大束紅玫瑰,卡片上寫著:“晚上7點巧力西餐廳見,知名不具。”
她心中雀躍不已,想男朋友哪來的好興致。7點一到,婷婷準時抵達餐廳,卻遲遲不見阿強的鬼影子,八成塞車了,再等他半個小時。
“這個死阿強,來了有你好看的。”婷婷最恨人家遲到,她發誓一定會讓他死得很難看。
7點半到了,阿強依然還沒有來,婷婷決定自己先吃了。菜端上來,吃了兩口,有個人姍姍來遲。
“婷婷,餓成這個樣子,不等我來,自己先吃了!”阿強一臉疼愛的笑容。
婷婷不理他,徑自品嚐桌上的美食。
“生氣了啊?我遲到了嗎?”阿強看了一下手錶,“沒有哇!才7點53分。”
“還說沒有,你和我約七點,現在才到,你不覺得可恥嗎?”
“我和你約7點?哪有的事,是你傳真給我說8點到巧力西餐廳,不然你自己看。”阿強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遞給婷婷。
“什麼?傳真?我沒傳什麼東西給你呀!這是什麼?該不會是你捏造的吧?你該不會說你沒有送我花、送我卡片吧?”
“我……”阿強真是啞巴吃黃連。
正當兩人為此事僵持不下時,服務生遞來一張卡片——“阿強、婷婷,愚人節快樂!最佳損友娜娜上。”
婷婷對此真是哭笑不得,很是氣惱。但事實上,如果不是她先給人家搞惡作劇,又何至於被人“以牙還牙”,搞得這樣狼狽呢?
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做事方法,這個方式受到家庭、後天的影響甚多,也因此多少會存在差異性。通常和自己類似的人,做事方式會比較接近,個人價值觀、共同點也比較多,於是我們便常看到一群“臭味相投”膩在一塊兒的朋友。
但即使再相似的朋友多少也會有衝突點,難免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不愉快,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行事準則、想法套用在別人身上。
現實的情況告訴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基本態度,它講的是一個普遍的價值觀。我們都不喜歡朋友利用我們,那我們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們都討厭別人說謊,那我們也不要說謊;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我們,我們也不要妄自批評人家;我們不喜歡朋友看輕我們,那我們也不要看輕朋友……可是在這樣一個普遍價值觀之後,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才是造成誤會與人產生摩擦的真正原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不致在不對的時間,不對的場合,表錯情、會錯意。用心地對待每個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是避免表錯情、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