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生的旅途

最近在聽一些好聽的民謠。青澀的校園故事也好,滄桑的閱歷人生也罷,不同的年紀,聽出不同的味道。隨著年紀慢慢遞進,越發對一個創作者存在的意義有感而發。一首歌,一首動聽的歌,在某個時刻,總能療愈聽者。而,這首歌本身,何時才能真正療愈歌者自己,也許需要一點延遲。正所謂,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當我們深深理解了歌曲所傳遞出的情緒,就是我們曾經的瞬間,也許,歌者,在多年以後,回憶起創作的當下,不再感到迷茫和感傷時,作為一個創作者,他們明白,只有充分燃燒自己的作品,才能發出微光。

我們誰敢真正表達自己呢?表達內心深處複雜的情緒?誰又能真正表達清晰呢?在某個深夜,一個人無聊地獨自徘徊;或者,雨後的晴天裡,和別人吵了一架;或者,本該做夢的年紀被現實灼傷,而已經成熟的年紀忽然有了少女心。這些情緒來自哪裡,去向何處,誰又真的關心自己呢?大多數人,要麼微笑,哭泣,或者面無表情。這一切,又代表什麼呢?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天真浪漫過的。比如,一對新婚夫婦,常常面帶喜悅,幸福將他們的心包裹起來,他們總是忍不住分享結婚的好處。比如,一對剛剛生兒育女的夫婦,初為父母,總是樂此不疲地談論孩子。再比如,一對陪伴孩子做作業的家長,常常爭吵,再對著孩子一通亂吼。再比如,那些失獨的老人,他們寂寞的背影,常常和世界格格不入。人啊,這一生,能夠平安,幸福,快樂地過完一生,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常常面臨許多無助,天真浪漫的年紀一過,就慢慢宣告自己“社會性死亡”,從此了無生趣了。比如,那些整日糾纏不休的夫婦,擅長吵架,他們暗暗發誓,如果有來生,寧願一個人過。比如,那些被青春期孩子嚴重“忤逆”過的家長,總是嘆氣,他們常咬牙切齒說,如果有來生,再不要孩子了。當然,那些攜手走過漫長一生的伴侶,比較幸運,他們喜歡看著彼此的眼睛,生前常常許願,如果有來生,他們還做彼此的忠誠伴侶。你看,同樣生而為人,出生地點、家庭不同,經歷過的事情不同,得到的體驗和感悟完全不同。而且,在不同年齡段的人,跟世界互動的關係不同,對未來的期許也不同。

如果,真的有來生,我們再次遇到這些人,我們知道他們上輩子的故事,或者遭遇,我們就能深深理解,他們當中,為什麼有人選擇單身,有人寧肯不育,還有人憧憬婚姻。這些只是人生當中的一些選擇而已。至於,為什麼有的人這樣,有的人那樣,以及這輩子他們還會遇到什麼人生課題,怎樣解決,以及對下輩子的期許,我們更是不得而知了。生生世世,一個靈魂總有學不完的課題,解決不完的困惑。於是,生生世世,這個靈魂就這樣不停地運轉。

當我用這樣的視角,重新審視每個人,或者審視人性當中所謂的弱點(沒有弱點只有課題)時,我不敢再像過去那樣輕易評判別人。因為,我們無法瞭解這個人全部的生命歷程,在他永恆的靈魂裡,究竟經歷過什麼,以至於如此。我們只能慶幸,或者由衷地說,我們此生能在這裡相逢,並沒有深仇大恨,已屬不易,說明我們都有想要學習的課題。每個生命,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都是靈魂的踐行者和探索者。在這裡,那裡,像蜜蜂採蜜一樣,忙忙叨叨,採著符合自己胃口的蜜。在宇宙這個大家庭,大家來來去去,偶爾擦肩而過,或者素未平生。即便在地球上亦是如此。短暫的相遇,如果不能釋放善意,又何必苦苦評判別人呢。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課題,好也罷,差也罷,都會為此付出代價,但,最終都能學到東西。

歲月匆匆,人生瞬過。我在這裡學習,觀察,探索。終日惶恐。總算,有了一點心得。

2021.1.29窗前

10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