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極致的完美主義和孤獨的“我”聯絡在一起。

當你只能感知到“我”時,你就是活在一元世界裡。也許從根本上來講,世界是完美的,而活在一元世界裡的人會將“我”和“世界”等同起來,於是會下意識地認為“我”也該是完美的。這時候,你左衝右突,好像都不得法,怎樣都不對。

你需要先感知到殘缺,但你感知到“我”是殘缺的,也意味著你看到了除了“我”以外,還有其他人存在著。這時,世界就進入了二元世界。你無須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完美的,是關係,即當“我和你”全然相遇時,才有完美髮生。

“我”是一個人的內部世界,而整個外部世界可以被視為“你”,那麼本質上,“我”和“你”都是完美的。不過要體驗到這一點,人需要走過千山萬水。而在此之前,要先體驗到各種殘缺。

關係中的殘缺,勝過孤獨中的完美。

活在一元世界裡的人會有各種被逼迫的感覺,對自己,對別人。是啊,畢竟他們只能感知到自己是世界唯一的中心,那為什麼萬事萬物(也包括自己)不能聽從自己的意志呢?只有進入二元世界,他們才會知道,別人是別人,自己不能強求。

所以哪怕再難,也要試著走出去。偶爾孤獨可以,但如果一直都是孤獨的狀態,這種孤獨也許一開始會安慰你,但時間一長,你會發現這個困局走下去越來越難。

真實的世界是混沌的,即便有秩序,也是渾然天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秩序,而頭腦幻想出來的世界,往往是極度清晰、極度有秩序的。但秩序越是清晰且越是簡單,那就越意味著可怕的偏執。一切圍繞著好與壞的思考,若過於簡單、清晰、有秩序,那通常隱藏著可怕的暴力。太孤獨、不能與別人建立情感關係的人,會用大腦對外在的事物進行解讀。結果是,他看到的世界是過於系統化的,並且是過於有敵意的。這種情形發展到極致會成為被迫害妄想,即認為有一個有敵意的體系在迫害他。有此妄想或傾向的人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有清晰可見的原因,而這其實只是他自己頭腦的過度解讀。

動機論,是人際關係中一個常見的問題。

即你發起的行為,我會考慮你的動機是否純淨。相應地,我也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動機是否純淨。但若太過在意動機,就意味著,我對別人很挑剔,對自己也很挑剔。結果,可能我做了很多事,與人交際也不少,但非常累。或者,乾脆我隔絕自己,不做事,也不與人交際。

動機論的核心是:你的動機是純淨的,我才接納你和我建立關係;我的動機是純淨的,我才可以和你建立關係。這種對“絕對好”的追求,是為了剔除壞。有這樣追求的人會覺得,只要有一點壞,關係就不能構建了。特別是,如果對方的動機是壞的,那無論對方做什麼好事,他都覺得是假的,都是為了害人。

自我控制有時會嚴重阻礙我們的心,阻礙我們開啟自己的世界,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自我控制最常見的一個現象是,一個人會有意無意地設定一些程式,自己按照這個程式按部就班地生活。若程式被打破,他就會很難受。這樣的人為了保護程式不被打破,會將人際交往減少到最少。但親人整天生活在一起,交往不能減少,於是他會傾向於將親人納入這個程式,結果表現為外部控制。像宅啊,封閉啊,人際交往很少啊……都和這個有關。為了保持程式穩定,他想減少刺激,而人際關係的刺激是最容易衝擊程式的穩定的,所以要減少人際交往。

本書本片段講述了一個孤獨的人,一個生活在一元世界裡的人如何才能走出孤獨,去接納別人,與別人發生關係才能體現完美。人只有融入社會才能發現生活的美,現實生活的美好,否則圈子會越來越小,最後自己孤獨終老!成為社會和家庭的累贅!

11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做人,說話算數,腳下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