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新年快樂,寫了很長的一篇文,但說了很長一段時間裡想分享表達的。希望君能耐心閱讀完,感恩。

有一句老話:“養恩大於生恩。”

但引用這句開題的原因,並不是想與朋友們探討是生恩大,還是​養恩大。

而是想和朋友們分享近段時間一直想要分享的感想,養育自己的生命的重要性。

年前的時候,有兩位母親找到我,一位是我的親戚,一位是微博上的朋友。找我的原因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年後初三我去寺廟待了幾日,發現寺廟裡許多來做義工的母親大多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先來簡聊我親戚,那日她與我傾談很多,總結就是現在日子也寬裕,無憂愁慮。別人瞧著非常幸福,但是自己卻心空蕩蕩的感受不到溫暖和幸福。細聽之後,我發現她這個情況,不是別人給她帶來的。她想要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創造。有三個原因,一是她的心始終活在過去,那段受到過傷害的成長歲月,心中也把持著一種封閉希望有一個強大面面俱到的溫暖有愛的人感化她。然後也希望身邊全部都是這樣的人,如果不是,她就會產生痛苦。二,她對自己的認知幾乎全部建立在和不同的關係的反饋上,比如父母子女伴侶友誼,她認為自己很善良,對人負責任,誠意十足。但是別人卻無法像她想要的一樣去給予她缺失的。可能別人在自己本身的基礎上已經做出了很多改變,但因為不是她想要的,她就感覺這是一種傷害,從而加深了小時候的那段傷害。更覺世界對己有所虧欠,於是有了想要放下現在都擁有的,繼續去尋找這樣一個可以彌補她的人。三,除了關係之外,她沒有自己內心豐富的精神世界。她對人生價值上也沒有思考,總想躺在床上看電視劇。明明實力可以,但一遇到領導賞識給予重活的時候就生氣,想躲開。也沒有一個看書學習離開感受自己內心的過程,讓心靈生長的過程。所以當別人未給她想要的反饋的時候,她就非常激動。其實是因為自己挖掘建造自己的價值太匱乏了。並非換一個人就能幸福充實起來的。

如果我們對於這段加入一些佛家三世因果概念的比喻來聊的話,其實是今生不愁吃穿,是在享受過去世積累的福報變現。但因為今生未主動勤奮創造,所以享受不到耕耘的快樂,心靈上只好得到空虛的反饋。並且,不惜福,福總有享受完的那天的一種內在深層引發改變的“不安心”的警示。

我與她講了這些之後呢,她也深有感觸。但與我反饋,都四十歲了,惰性那麼強韌,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也意識到了,要尊重客觀當下事實。一下子我就被困住了,不知道該怎麼去克服她的惰性。她突然說想要看看她孩子的情況,我排盤一看,發現孩子與她的緣分非常深,她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這種惰性的感染已經在慢慢的深入孩子的骨髓裡。但孩子其實本身是個好奇心很強表現力也很強的小生命。我們探討一番,她深感為了孩子自己一定要改變了。我與她交流了怎麼樣是對孩子有益,怎麼樣是對孩子無益的。她也答應我去嘗試。

第二日下午,她打電話與我,說剛剛孩子不做作業,她把孩子大罵了一頓。孩子哭著上樓寫作業了,她自己心裡也很難過。我與她講,“換位思考一下,你小的時候做事情是不是也有擅長和不擅長的?這是一個生命本身的本性呀!你小時候是不是有些事情很努力了但是反饋就是得到的不好你就很想放棄,不是因為你不聽父母話,是那種挫敗心理面對起來很痛苦。這個時候媽媽把你大罵一通是不是會讓你慢慢的生出一種我很想改變會很著急只注重成果,也不想著去發現自己到底是為什麼這個領域不擅長了久而久之就形成執念了。執念改變不了就很容易走極端,然後還會積累自卑的情緒負能量,更深了就徹底排斥和逆反了。所以你想想,你的發脾氣是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哦!”她說,我沒有想那麼多誒,聽你這麼一說還真是!以後可不能總罵他了,可是我控制不了脾氣怎麼辦!我繼續與她講:“那麼我們現在靜下來心想一想,你小的時候有沒有類似的遭遇,導致你現在對你某一方面建立了很深的執念習性。”她說:“我發現了!!我小的時候我媽總說我這裡做不好那裡做不好,明明很小的事情就指責我,便激發了我憤怒的情緒,我就會與她對著吵對著幹。久而久之,我特別愛發脾氣,當對方不給我想要反饋的時候我就憤怒就吵架。其實我也知道吵架傷害人,每次我也很自責,但就是控制不住。”我說:“對啊!所以其實你現在是在培養孩子的惡習!其實你那個時候被父母吵的時候,你肯定也想和父母說:我很努力了,我也很希望做好,但是我可能有點笨,能不能多給我一些耐心讓我可以慢慢來呢?我表達的意思是說你想要和自己的父母好好溝通,並獲得對方的幫助的對不對?如果你認同,那為何不能耐心一些,聽聽你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呢,可能他也有一些想與你溝通的呢?要給孩子放鬆舒適的空間啊!這樣才是不給孩子的成長帶枷鎖。”她說:“聽你說這些我心靜下來了,但是有時候孩子就是欠揍,不打一頓不聽。”“你那個是嚇唬人家,是讓自己越來越膽小,你可以用更智慧的辦法,引導他互相尊重。如果用一種臣服,那很容易孩子慢慢失去以後長大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魄力和意志。比如你可以耐心下來,和孩子說,寶貝,快過年了!你現在做好了作業,到時候爸爸媽媽也放假了,到時候我們一起好好玩玩放鬆放鬆。到時候如果你做不好,爸爸媽媽也不能更輕鬆的放鬆休息。平時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有一些累。寶貝,你願意幫助爸爸媽媽能擁有一個好的休息的時間嗎?(當孩子對你提問,表達他沒有聽懂的時候,你也要耐心的去聽自己的孩子在表達什麼,這個時候其實是他在開啟自己的心門,表達真正的客觀事實來給你聽。耐心的傾聽一定能引發出自己的智慧與孩子交流。)如果你覺得做作業有什麼困難的,那記得告訴媽媽,媽媽幫你一起去面對困難。如果沒有困難,那就我們一起比賽吧。媽媽去練字,你呢,去做作業,看我們誰先完成!!加油哦!!媽媽很厲害的哦可能會贏了你哦。(對待孩子,其實需要用孩子的方法或者孩子聽得懂的語言交流。)”她說:我去試試。我對她說:慢慢來,彆著急,堅持這種方法,但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過程裡也允許自己又控制不住發脾氣,但是發脾氣後要想起我們今日的交流,慢慢的就能養成這樣的習慣。

後來親戚與我反饋,自己原本以為很難,自己平時上班就很累了。還要這麼耐心的哄這個熊孩子。但反而自己這樣做的過程竟然可以淨化自己的疲憊,竟然一點也不累,反而越發的想要溫柔。甚至對自己也慢慢的溫柔了起來。而且對自己能這樣,很驚豔,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快樂。

(寫了很長一段,大家可能看累了吧!可以休息會兒在看,實在不好意思,要想把整個是想表達透徹,目前水平有限,還是隻能長文。但請君休息後堅持耐心看完。我也且再講個例子。)

我在去年有迎來過一段非常疲憊的時日。只想全情投入在休息中。但是又不會休息。特別苦惱。一句話也不想與人講,一件事也不想做,費心腦力地都想推。只想看美的,與美的,待在一起。我便開始養了幾盆植物。那段時日,我總是把自己衣櫃裡的衣服拿出來,去回憶當時為什麼買它,然後剪衣服上的線頭。那段時間就像是把我從外界的世界拉回到了自己的內在一般。現階段,我對衣服的觀點是它在表達我。可能我今天出門做的事情和見的人我想展示的是一種這樣的性格和身份。可能我今天出門只是想要迎接我的粉色紅色紫色黑色的心情。可能我只是想要舒適放鬆。可能我今天想要酷一點。但是打動我的服裝我希望它都是有一種自己的獨特藝術和故事性的。在這個過程裡,我也在感受自己的價值觀。有一部分衣服是母親穿過的我拿來穿了,感受她的衣感發現是休閒輕鬆,也讓我開始瞭解我與她性格的不同。但我發現她從不剪線頭。而且有很強的購買慾,讓我從一種細節裡感受到了她堅強外表下的孤獨和空虛。因為和衣服建立了聯結吧,我就突然少了想擁有更多的心情,也開始告別了追求喜歡當下流行趨勢的。更想要真正打動自己的服裝,可以與他們做朋友。可以讓他們穿起來就是在表達自己的靈魂。也會開始發現哪些是自己穿上一般好看的哪些是自己穿上瞬間驚豔自己的。

在這樣的過程裡,我學會了明白:

1.人生的選擇很多,懂得了解自己,才能懂得如何取捨,恆久就生出了直接拒絕不合適自己的力量。因為一般的好看一般舒適的都捨棄,也能鍛鍊不迎合不將就,鍛鍊對自己尊重的習慣。

2.為何要努力在各方面擁有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思考的意識也是在這個過程裡帶給我的。生命歲月裡我有過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這些根本不敏感,只是憑著先天的搭配和衣感不錯的能力去穿衣。但是並沒有想過,什麼是自己的風格。這個自己的風格又是如何定義的。為什麼藝術家很愛穿一些別人駕馭不了的衣服。或者穿出了別人穿不出的味道。因為其實是深入瞭解鍛造建造了自己後,直接表達著自我。不去幹涉別人的思維,但不會輕易的得到其他外方的干擾和阻礙,這其實是一種實現生命自由的過程。

3.珍惜,照顧。你如果想要一件衣服長久的陪伴你。洗的時候你需要了解面料,不同的面料你要不同的對待。曬的時候,不同的面料曬的照顧也是不同的。剪線頭還熨平展,偶爾還需要噴滋養劑。有些適宜疊放,有些適宜掛起來。

以前的時候從來沒有注意到這些。等有了這些意識的時候,才發現這其實是自己越來越在乎自己的表現。越來越珍視自己的表現。越來越熱愛生命的表現。越來越懂得感受生命一場的表現。同時讓我思考,我在哪些方面沒有珍視自己。我發現吃飯方面我也不行。可能衣食住行上,被父母照顧慣了,我都沒有思考過作為我個人的生命,我尊重自己的情況下,怎麼樣的衣食住行是適合自己的。

吃飯。開始自己做飯,慢慢的儘量不吃外賣。量也減,鍛鍊自己慢慢吃,慢慢在吃飯的時候感受著,自己有沒有已經飽了。或者儘量留一些飢餓感在。久而久之,又在一個方面鍛鍊著自己對誘惑不那麼貪婪的能力。看到好吃的食物的時候能做到儘量不跟著慾望走,其實是在慢慢的關愛自己。吃飯時也會問問自己,今天想吃什麼。享受做飯的那個過程,都在讓我發現,許多事情都不難。而自己越來越明白,自己的感受其實很重要。如果別人讓自己產生了傷心痛苦,自己也會意識到傷害,不再像過去一樣,因為一種執念的情況去繼續迎合。不懂得保護自己。暴飲暴食的人能在吃飯的時候觀察感受自己身體的反應,其實慢慢會脫離拿事物當洩慾發洩情緒的狀況。會感受到,食物就是補充營養。而身體每天都需要補充合適的營養。

這其實就在慢慢的進入照顧的狀態。

那段日子,我在養花。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經驗,狂澆水,花全部謝了,我又把乾枯的都剪掉了,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動靜。我很苦惱又很心急。心想這是死掉了嗎?後來,我查了百度。知道了不同的花要加入不同的對待。我便聽別人總結的經驗照顧,突然有一天小枝丫長出來了,那一刻我的欣喜清澈極了!後來我開始更認真,觀察它們每日的狀況,有的花我滴水的速度都有了差別。也警察擦剪,每日都拿到陽光下曬一會兒。但是因為花的不同,在允許的情況下,我曬的時間也不同。不在家呢,我便把曬陽時的位置擺放有一些變化。

我疲憊的狀態越來越得到緩解。我開始從花的生長上回到自己的生長上。我驚呼~

1.原來每一個生命都是需要用愛心澆灌的!用心去養育的!原來,我已經生長到了一個可以自己去了解和照顧自己的階段了。這真是一個歡喜的變化!

我深深地觀看內在,它竟然被我忽視了那麼久。我一直都把自己交給別人了。我還有時抱怨,別人總是干涉我。我還總是抱怨沒有人完全給到我最想要最舒服的愛。當自己都沒有去了解怎麼樣是最舒適自己的時候,又怎麼可以完好的得到其他關係舒適的尊重呢。

2.任何生長都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澆花一樣,前期是用自己的習性去直接對待的。結果得到了不太成功的反饋。調整之後,發現有了一些收穫。因為這份欣喜便激發了想要往下繼續嘗試的動力。於是越來越得心應手。當然,你只能負責去照顧去付出的那部分,包括為生活中任何一個方面領域的付出我們常常講,盡人事聽天命,問心無愧。因為養育花的過程,我付出了,但不是我心急它就能立馬如我所願的示現出來。我也不能因為很久一段時間澆水它不長我就放棄了。這個最終的樣子我只能交給自然。因為花朵慈悲的開示,讓我對自己所做的許多事反而更有信心,更坦然淡然。有了這種心態,淨化了那種做事前糾結結果的負能,便更能心無旁騖和全情投入。

3.我開始買鮮花,插花。第一次的時候只是隨便插插,之後呢越來越有感覺。我記得有一次我用一大把小尤加利葉做背景,中間穿織了不同的花,不同顏色的臘梅,和幾枝配花。別有一種林鹿的小家之感。彷彿把我拉到了小時候讀《拇指姑娘》的那個境裡,一片森林,各處盛開,很繁茂,很柔美,繁花似錦。那個幸福感,特別的美麗滋養。

當花快要枯萎時我便綁成一束掛到牆上變成乾花。或者夾在書本里。讓它的生命長長久久。

當我偶爾瞥一眼牆壁或者翻開書本,它們都會帶給我很驚豔的驚喜。

那顆疲憊的心不知道何時,變得充滿著喜悅。那個不想與任何人交流的狀態突然砰的一下敞開了,它想要和更多的生命相遇,激發出愛心的碰撞。也讓我明白枯萎和綻放的生命也都是平等的。有了這個意識之後,對佛學講的慈悲心,和萬物,這樣的詞都有了深入的體會。不多言語,只講一句,讓我明白,遇到苦時悲憫心可以得到解脫。你疼的時候你感受一下萬物可能都會疼,你就開始不會輕易傷害其他生命。當你受到傷害時候好好感受這份痛楚,你會想到其他生命受到傷害時候也會如此痛楚。你便慢慢的學會保護自己,同時在平等心上建立起愛心。其實大愛的心很平凡,它不是一個很壯大的詞,它很簡單的。但你有了它,你很容易寬恕和放下一些傷害,你會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會慢慢的變得通透起來。因為你有過錯誤執念傷害到別人的無明時,你可能就發現那些帶給你傷害的人可能正是ta也無明的狀態。計較是放不過自己的表現。寬恕和原諒也是對待滋養自己的生命的宇宙一種感恩與真誠。也是對自己的愛。

我老師在那個階段裡曾與我講過一段話。簡修一些分享於此:“我們成就關係的人,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的課題能夠繼續。我們是在課題學到知識和覺醒某個意識。一個人是否有幸福感,取決於自己,不取決於與你成就關係的人。同樣,不該對關係如何處理,比如關係的遠近執著太多,做好自己就好了。”

(還記得我上面講我親戚的那段例子嗎?是不是不用我概括其實就懂了我為什麼說她的問題造成的根源在她自己身上,解決的方案也在她自己身上。)

(是不是對我說的養育澆灌生命稍微有了一些感受了呢。很棒!感恩!可以稍微休息休息,但還是請君能耐心繼續讀完。)

(是不是對我為什麼會那麼疲憊也有了一些感受了。因為在之前,我在向外求,有很多時候也向內,但還是大多數時候是向外的。向外求,就會關注別人的反饋,自己又出發點是滿足自己的所有的意願。又忽視了別人的生命有它那個時區的淵源,性格,機緣。向外求很消耗。)

那這裡舉例什麼是向外求。

比如:我想做一件事,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支援我,都不鼓勵我,都不看好我,我很痛苦,因為這種痛苦我很氣憤討厭那些人。因為聽了太多別人的意見,我已經不敢向前邁步伐了。但是我又很糾結,我已經糾結好幾年了,不做又不甘心。也有人鼓勵過我。做的話,又有很多人反對。

你看,這其實就產生了很大的內耗了。本身信念產生了,可能是引導的火把。你去做了,失敗了也無妨。如果有強大的心性,不怕做常敗將軍。人生是一個自己親證的過程。失敗的另一語意是反饋。你得到了不好的反饋,其實不就是出現了得到好的反饋的契機了嘛。

你冷靜的一件件的想清楚,不產生情緒,這就是抓住關鍵扭轉局面的機會。

人生自己去下棋自己去挑戰自己去跨越超越,在過程裡動腦子開拓智商,提升情商,慢慢的拓寬自己的世界。讓自己有一個更廣闊的有愛的世界。從這樣的角度看,困難,也變得有些美麗。所以,你是不是學會了面對你畏難情緒的時候。

比如: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關愛,我們慣性想要營造出一個偶像身份,來獲得一群人的追捧和認可。但其實這是一條出賣靈魂的道路。(靈魂是個比喻,懂的人不用我多解釋。)

你會因為得到別人的喜歡追捧而高興,但是這種高興會產生驕傲和癮。你會越來越深的想要討好和迎合,同時慢慢的你越來越不知道真實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很難從內在裡迸發出真誠來。你會越來越感到空虛,無助,孤獨。又很難拒絕這種背道而馳。但是你又很怕真實的你,別人接受不了。

這又會容易引發抑鬱的情況,會苛求完美害怕點評指責。不深挖了。

當你沒有勇氣坦誠的活自己的時候,沒有勇氣去觀照了解你的真實意願的時候,其實等於自己給自己帶上了枷鎖。同時你把自己放得太高,你很難和身邊的人際關係相處的幸福。迎合的背後是缺失,缺失嚴重會產生極端的索取。所以有時候“迎合性人格”和“索取性人格”都是同時存在的。

但是本身世界很簡單,你只是真實的表達自己就好了。也允許對方真實的表達,去靜靜地感受對方的表達。不舒服了你們在慢慢溝通。但是當有不舒服的念頭的時候可以去觀照自己的心,這個念頭的根源在對方身上還是自己身上?

因為我們本質是要解決問題嘛。而非放大問題,或者加深問題。

那有人說了,沒有情緒太難了,我先天就是個情緒化的人。

那這裡也簡單舉例一下,向內求。

學會觀察自己的心和愛撫自己的心調和自己的心,時時刻刻。

有一次,我收拾房間,怎麼也收拾不好。我就和自己講,來我們看看是不是臥室是個睡覺的地方,但是它現在變成了雜貨室了呢。堆積那麼多,我們怎麼休息的好呢?那我們就把地上的撿起來吧。先騰出空間來。然後我內心就說哇,好呀好呀。過了一會兒,激情退去房間收拾了一半,我不想做了,我和自己說,其實你不是不想做了,你只是累了,來我們站起來休息休息。喝點水,一會兒在做。我內心就反饋說,原來是這樣啊。我以前總愛放棄,我放棄後總沮喪自己很弱呢。謝謝你啊,教我勞逸結合。

遇到和別人吵架的時候和別人讓我起不滿之心的時候,我會去觀看一下自己的心聲,然後再看看對方的狀態。比如我母親她興高采烈的時候愛大聲講話我就很反感,我會很拒絕她。她也不舒服。就吵架。後來慢慢的我去看到那個時候她在興高采烈,很快樂很童真,我換了個視角看,我反而覺得不失真,很可愛。也就慢慢不起煩惱心了。

我們也常常會遇到業緣,當情執出現的時候,自己會去好好感受它,不去排斥它。告訴自己我就是喜歡啊沒辦法的,不評判自己。但是我也要允許對方不能滿足自己的意願反饋來做事。慢慢的也就更快速地淡然了這份情執。可能是因為太愛自己了,捨不得太久痛苦,所以才更願意解決問題。

其實就是學會陪著自己面對情緒,接納自己的那個情緒。然後找辦法用愛心安撫。冷靜,平靜。

太多的可以說了不一一舉例子了。

最後,我想講一段父母對於孩子這種沒有自己獨立前,怎麼樣的養育方式是滋養的。

0到20歲的階段裡,一個生命的需求都是不同的。生命最初其實就是從無到有的一個見證奇蹟的過程。為什麼這麼講?孩子最初的時候需要人抱著。最初的生命形態是無法擔任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以此類推的能力的。十歲的講話,行走,跑步,各種運動,吃飯,思維,等一切基本已經是成形可以動態的階段。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去踏入社會承擔責任的開始了。已經可以開始靠自己去施展了,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阻擋襲擊了。三十歲的時候心智已經逐漸成熟,承擔的能力,心態都比二十歲十歲的更強大。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懂得人生的規律已經慢慢淡然坦然,不再強求。五十歲的時候幾乎不會再做什麼過於耗費心力的事情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斷地生長不斷地放下不斷地不強求不斷地越來越自然的心態。反而遇事的承受解決能力越強也越智慧。

但更多人看到的只是年紀的蒼老生命的流逝。或者拿三十歲的人生經驗去要求一個十歲的少年。

父母能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滋養第一步,最重要的,我覺得是情緒的放鬆。

當你對你的孩子耐心的時候,用愛去關注去陪伴的時候,而不是在孩子本身已經遇到難題的基礎上你繼續增加難題。而不是在孩子本身已經有了負面情緒你繼續增加負面情緒。

人為什麼會懶惰啊,其實是最初是因為太過於害怕失敗了。那這個害怕失敗是不是成長過程裡陪伴的人給過很多壓力,或者對於孩子幾乎沒有培養讓ta意識到事情重要性的意識。如果沒有做成,沒有守信用,失去的是什麼。

其實一切最開始都是從無到有的培養和引導。如果你是一個好的榜樣,你是能鍛鍊自己沉著冷靜去面對問題的,然後有一種敢於超越和挑戰的心理去對待難關的時候,如果再有一些玩遊戲一樣度過人生難過的積極幽默感。在通關之後又留心總結,客觀看待。那你給孩子滋養的也是靈活強韌和獨立。但如果說你自己都做不到,你希望孩子可以做到這些,做不到的時候你很憤怒。你又非常嚴苛。有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自己許多都沒有做到,所以人到中年也沒有獲得想要的。想要進階的機會也太少。已經開始後悔。自己又無法面對自己的挫敗,從頭做起。於是以一種害怕孩子也會有此遭遇的這種心態上去嚴苛的要求孩子,讓孩子來滿足自己。但是嚴苛的背後起因是什麼?是不知道這個事情有多麼的艱難,因為沒有真實體驗過整個像在雕塑一般的過程,所以才可以輕而易舉地把自己的暴力對向孩子。

那很多人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毫不鬆懈。對自己的要求的標準還是向外求的想要勝過別人的完美。或者需要得到面子追捧的完美。當做不到的時候極力否定自己。否定的深邃了,開始就做一個縮頭者,再也不前進。但是身體心靈裡隱藏了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你本身就是給自己定了一座幻想虛山,那你當然永遠也爬不上去呀。

但我想表達的是,不要做自己內在嚴苛的父母,完全不允許自己犯錯和失敗。如果你的父母這麼對你,請你從此以後內在深處擔當自己的“父母之責”這個意義是什麼,不是不讓你孝順你本身的父母。而是告訴自己,抱怨沒用。但是允許自己想要獲得“父母這種身份的關愛”。那就自己給自己。自己在奮鬥成長挑戰成功的過程給足自己耐心,給足自己營養,自律自己的營養,也陪伴自己去面對過程裡每一個情緒,不要因為自己有情緒覺得丟人。給自己內在寬適度。在調整情緒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和成長。而不要一有情緒,就想著等情緒過去了再去行動。情緒不會離開的。當你的智慧和心量和自由意志和初心超越了你的情緒時,你將得到全然的開啟。

我下面聊一下年前遇到的第二個家長。她提到了佛系育兒。我問她是什麼,她說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然生長。她的觀念很好。但是認識還不夠深刻和成熟。

她自己呢和丈夫嫂嫂婆婆的育兒觀念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她就很痛苦。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沒有做到對自己這樣。你在提出一種新穎的觀念的時候,觀看者在你身上都沒有看到好的狀態,別人為什麼信服你呢。她說只想讓自己的孩子一家人都平安就好。這種表達裡夾雜著一種稍稍不安心理。孩子並沒有不平安,母親卻非常擔憂不平安的到來。讓一個孩子真正一生平安的辦法是什麼?

首先作為母親還是要在自己的事業上有成長的空間,因為挑戰一個自己本身不看好自己但卻做成的成就感就是澆灌自己的生命。這種動態的行為會給你帶來對生命的好奇和熱情。一個新鮮生命ta的心靈應該是全然的敞開的,靈活的。因為自然很廣闊到處都遍佈著愛,ta只有真正的走向整個大自然去體驗,ta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發的喜悅,圓滿和豐富。

但是父母因為自己的不安給孩子樹立了枷鎖其實是在傷害一個生命不是滋養。

孩子需要被培養,當你希望ta展示一個你想分享給ta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的時候,ta沒有。作為父母其實應該想辦法培養ta而不是氣惱和否定ta。(那其實同理,一個生命父母曾經沒有這麼對你,你現在可以開始自己培養自己。)

我們不用輕易的害怕自己做不到,失敗。我們一切都是在嘗試,在總結經驗,然後一步步地突破超越,最終懂得成熟的狀態。另外,讓孩子早早地面對困難,面對不易,面對許多事情如果你自己不動手操作你就沒有,這也是一種愛。

大多90後的孩子多是溺愛大的,他們不會有危機意識。覺得自己不去做,不去認真對待,失去的是什麼。父母只顧著賺錢不想著自己孩子,每一個思想都要慢慢的被引導在正的方面去成長。很多人踏入社會的時候很畏難,但其實是情緒嚇住了自己。如果你能在人生比較早的自己自由的負責自己的衣食住行,然後慢慢的把這個過程不斷的精緻和成長。你會發現你的很多夢想很多天馬行空並沒有那麼難實現。因為人本身就是在創造一切,本身就是從無到有。

我前些日子聽我大姨和他孩子交流愛情這件事,她孩子讀高中,她和自己的孩子說:你要對每個來向你示好的女孩子都要像對待媽媽和小姨一樣尊重。如果有女孩子和你寫情書,你千萬要尊重。不喜歡也要友好的說一聲謝謝。因為你要知道當女孩子遞來情書的時候,是經過了多少個日夜自己糾結才鼓足了勇氣。但是不要輕易的驕傲,因為其實她們的示好,只是你在很多事情上做到了別人不能做到的,你展示出了一種光芒,這種光芒吸引了很多人,想要鼓勵你。這不是一種情愛。

當然你遇到自己愛的人的時候,也是可以好好愛的。不要羞於告訴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尊重對方的意識要有,要知道對方正在準備考大學,要有分寸不可以耽誤了對方完成目前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當時我覺得很智慧。當他孩子突然反鎖了門,她也擔心孩子玩遊戲。但她會和孩子笑著說:“兒啊,你怎麼把母親關在門外了呢。”

她也是一位離婚母親,是一個手工服裝設計師。但是她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尊重,家裡來客人前,或者希望孩子參加某個她覺得很好的活動之前,她會問孩子的意見。因為這種尊重,孩子可以放鬆自然的在媽媽面前表達自己的態度。她的尊重其實是用愛的方式在幫孩子建立誠實。因為媽媽不擔心你不懂事不跟隨媽媽的意願,媽媽也不怕你犯錯誤。媽媽願意陪你一起面對。

她對離婚這件事,坦誠的和孩子交流。說兒啊,媽媽知道,離婚對你有傷害。但是媽媽結婚的時候太年輕了,那時候就是窮為了嫁人,沒想那麼多。但是後來和你父親三觀和性格都不和。也沒有誰的對錯,很多因緣巧合選擇了離婚。人呢,在二十歲的時候很難想到四十歲的時候。所以你如果有一天離婚了,媽媽也不會給你增添壓力,只要你是像媽媽一樣慎重冷靜考慮過的。媽媽只是想讓你客觀看待,兩個人的姻緣。有緣分的深淺,有兩個人的同步造化,有很多很多因素。但媽媽希望你是個獨立敢於為自己幸福放鬆選擇和負責任的人。可能爸爸不在身邊了,你很容易有情緒。有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媽媽,媽媽陪你一起消化它。滋養它。

她也會告訴自己的孩子,將來尋找事業方向的時候,不要總想著錢,錢不會帶來永恆的幸福感,如果被它掌控,那可能還會造成金錢恐懼。要去選能為社會作貢獻的,讓你覺得有價值的,能讓你不斷成長突破鍛造的,這種帶來幸福感是深邃的長久的且是難以言喻的。

她也會經常誇讚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但是因為用心,所以始終掌握分寸,有時候掌握不好分寸了,很快意識到後,也會和孩子溝通交流,媽媽也是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允許媽媽的脆弱和經驗不夠,媽媽向你道歉,媽媽會好好進步的。

可能因為大姨曾經是一個很受傷的靈魂,她太知道受傷的靈魂需要無限的愛和耐心滋養了。

這樣得到滋養的生命,其實就是在享受人生了。

文章不能完全寫全,以後也還會精細修改。我的初心呢,是希望大家意識到,不論是你的孩子還是父母長輩還是動物植物,每一種生命其實都歡喜被愛心去耐心的滋養和養育。你能做到這樣對他人,你這個“專家”不可能不會對自己的。因為你為何敢於去做一個有愛的人,其實是因為你開始很深很深的愛自己了,你突然敞開心扉,想讓你身邊的緣都變成善緣,你身邊的關係都是善關係。

文章很長,辛苦您了~感恩。祝君新年快樂,喜得智慧清淨,好運常加持,越來越開啟。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們00後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