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分每秒都活在決策中,剎那間的一個選擇,或許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怎麼選擇才是正確的?
答案就是以利他之心為宗旨。
01 什麼是利他之心?利他之心在《心》這本書中是這樣定義的:人所能擁有的最為崇高、最美麗的心就是關愛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時候犧牲自我也要為他人盡力之心。這樣的心,用佛教的語言,就叫“利他之心”。
以利他為動機發起的行動,比起無此動機的行為,成功的機率更高,有時甚至會產生超預期的驚人的成果。
02 成功,歸結於利他之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著名的理論: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換句話說,生活中只有10%屬於不可抗力,另外的90%則取決於我們的認知和選擇。
這被稱為“費斯汀格法則”,改變的根源在於心境。
比如:2017年至2020年期間,我一直走在考取高階審計師的路上。這一路走來,異常艱辛。除了2017年高階審計師考試失敗和2019年高階審計師答辯沒透過之外,還有很多人為的障礙。當我想放棄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和兒子。
我母親年齡大了,一直身體不好。母親未來的生活養老,全指望我的這個證書。加之,考取證書是我和兒子的約定,兒子正在努力考研和考證,我不能放棄,我要和兒子一起努力拼搏。哪怕,考證失敗,但這種“永不言棄”的拼搏精神至少能影響兒子。
想到這些,我停止抱怨、放下滿腹牢騷,靜下心來,遮蔽雜念,處於忘我的狀態,全神貫注,專注於學習審計理論、寫作等,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因此,2020年9月,我參加高階審計師答辯時,才會異常鎮定,侃侃而談。2020年12月,我獲取了高階審計師證書。2021年1月,兒子通過了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這個結果出乎意外,我自己都驚詫不已。
現在回想起來,只有一個解釋:考取證書的目的是為了母親未來生活有保障,不是為了自己過上奢侈的生活,不管有多少人設定障礙,但“百善孝為先”,是孝心感動了天地,老天在幫助我。
正如稻盛先生所著《心》這本書中說的:“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03 極致利他,是開啟“智慧的寶庫”的大門的鑰匙人應該如何活?人應該持有怎樣的心態?這兩個問題意義相同。在心中描繪什麼,決定了將會度過怎樣的人生。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相反,只要自己好就行,心胸狹隘,甚至為了自己得利,不惜踹落別人,持有這類邪心的人,哪怕獲得了一時的成功,最終必將沒落。
所以,“體諒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別重要。因為,以利他之心發起的行動,早晚會結出善果,並返回自己身上。
比如:當我遭遇別人惡意詆譭、誤解的時候,我可以解釋,讓別人知道真相,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會傷害到她人。從“體諒她人之心”考慮,我選擇的是沉默。不管別人怎麼看待我的言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清者自清,做好自己。
我相信,以利他之心發起的善念,多年以後會結出善果。至少,這樣的選擇,我自己感覺到的是心安、是幸福。
心不喚物,物不至。遇到不愉快的人和事,都是自己內心吸引而來的。
所以,在現代社會當中,當海量的資訊不斷湧入時,當緊張的工作不斷追逼時,頭腦中波濤起伏,思緒萬千,無法保持心靈的安寧。在這種情況下,將躁動的心靈之波一時鎮住,製造一種機會,進入心如止水的狀態。
冥想也行,坐禪也行,每天用很短的時間,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遮蔽雜念,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之心去待人接物,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