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空到現在,寫了一個多月,梳理了兩個多月,我似乎突然發現人生的最大的卡點是什麼了?或者說卡點的核心是什麼了?
就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對自己不滿意,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源是什麼呢?
不夠愛自己,總是自我懷疑,甚至否定自己,所以從來不會認真地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
什麼意思呢?
加戲,再加戲,不斷演繹各種情節。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透過比較後產生的——
其實覺得自己胖,覺得自己不夠自律,覺得自己知識不夠,邏輯不好,很多方面都是透過跟別人比較產生的。
但是減肥時,又管不住自己的嘴,想自律時,又做不到控制自己,學習時,沒看到一頁書,就不想看了。
然後繼續對自己不滿意,自我攻擊——我咋這麼沒用,我咋連這點堅持與忍耐都做不到......迴圈往復,週而復始。
即便,我女兒五年級就想明白了這個問題,而且還告訴了我,可我當時聽完只是感覺這孩子太牛逼了,誇獎一番,從來也沒有深層次的套在自己身上去思考。
她四年級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第一名和100分啥區別?我聽了一愣,然後應付式地回答她:100分肯定是第一名,第一名不一定是100分呀。
她說,這個答案不是我要的。
到5年級的時候,她說,想明白了,100分是跟自己比,第一名是跟別人比,我要100分,不要第一名。
我當時說,靠,牛逼,我都想不到,對,不要有攀比心!
好吧,誇完,該幹嘛就幹嘛了。
人要做到不比較,很難,難在哪裡,難在不能內察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就比如孩子,想了一年,她知道自己要100分,而我呢?我是真的想去佛羅倫薩嗎?是想去,但不是必須去,馬上去。
看到女同學看上去這麼年輕,羨慕嫉妒的背後,是我真的想減肥,像她一樣自律的健身嗎?似乎也不是我真正的需求。
當我們停一停,跳出來,重新看一下自己,才發現透過比較之後帶來的自責,愧疚等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也許並不一定是我們真正想要得到的。
而我們的能量和自信心,就在自責、對自己不滿意下慢慢的消耗掉了......。
那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呢?我怎麼會連自己真正需求都不知道呢?或者說我為什麼會喪失這樣的能力——無法覺察到自己的需求呢?
當然根源還是在原生家庭,小時候我們是會表達的,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們會用哭來表達需求。比如我們要睡覺了,父母沒有感覺到,那我們就會「作」,上海人說小孩子睡覺前都要「作困」的。
那個時候的我們不會糾結,這樣會不會打擾媽媽工作呀。
等大一點了,我們也表達,比如我小時候,看到隔壁小南,穿了一件公主裙,也想要,但是父母不給買,還說我不懂事;隨後,要一個新的鉛筆盒,不給買,一次兩次,開始指責不懂節約,後來就預設了條件,必須考試得到什麼名次之類的。
再比如家裡好吃的東西,吃一點就藏起來了,到處找也找不到,然後我表達需求,想吃,可父母會說:老鼠才不留隔夜食呢,你就不能明天再吃嗎?
好吧我是老鼠。
就這樣,一個一個否定,拒絕,貼上各種標籤,漸漸的讓我們形成一種認知,表達需求,是沒有用的,要不就是必須滿足某種條件,我要乖一點,我要表現好點,我要努力,我要考試得第一名才可以被滿足。
鍋是有人背了,但解決問題不能只甩鍋,好像找到出口了,然後該幹嘛幹嘛,繼續沿著老路前行。
最近,這兩天,我一直在想怎麼能夠發現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並達到愛自己呢?
現在有點淺顯的認知和方法論在時時刻刻的練習,已初步見效,所以拿出來跟大家一起探討——
我記得在以前學認知方法論時,學過一個方法:要把自己分成兩個:自己1,自己2。就是讓自己1變成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2當下的情緒,一瞬間所產生的想法。
這樣講或許有點抽象,有一個場景女人可能都熟悉:
就是我們哭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如果突然照到鏡子,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時,立刻就哭不出來了。
這其實就是跳出來看一看:一個是自己1,藉助於鏡子,就出現了一個自己2。當自己1觀察自己2的時候,自己1的主觀感受、情緒立即發生了變化,而且很奇怪的是思維也發生了改變。
把這個運用到實際的訓練中呢?
比如我今天排隊吃我們這裡的網紅熱乾麵,突然有一個老阿姨插隊,說給孫子買等不急了,這個時候,我很憤怒,其實憤怒的不止我一個人。呵呵。
這時候,就先停住憤怒,開始分離自己,此時,自己1就跳出來看看正在憤怒的自己2,我發現情緒首先是好點了,然後就會想,我的需求是什麼?是節約幾分鐘時間嗎?不是的,我的需求是守規矩,要公平。
再比如,那天家裡停水,雖然我和老公都表示理解自來水公司這種維修方式,文章裡<人生哲學>裡寫了,但是我就是莫名其妙的煩躁,並且看到老公悠然自得的看手機,就冒火,對著他說:你也不作為,不想想辦法搞點水去,倒是很清閒的樣子。
這時候,自己1再跳出來審視自己,其實我的需求是這個嗎?不是的,我知道他也沒辦法,倒垃圾的地方倒是有方便居民洗手的水,但是戶外的水管子都凍住了。
我的需求是擔心晚上怎麼洗澡,這個是他搞點水也解決不了。當我發現了這個需求時,就直接跟他表達了,他說這個簡單,我們去開個鐘點房。
傻哇,我咋就沒想到呢,所以有情緒的時候,腦回路是斷的,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看到很多家庭也都是這樣的,比如,我的小姐妹在家做了飯,等老公回來吃,結果老公明明說好的,又臨時不回來了。這時候的她很生氣,然後劈頭蓋臉的一頓罵:再也不燒飯了,太不重視我了......。
然後給我打電話,吐槽了半天。
其實她的需要是這個嗎?不是吧,那她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呢?我告訴她這個方法後,她也慢慢的找到了,然後直接表達給老公,老公也很爽快的滿足她了,呵呵,和平解決。
當然我還在練習,練習在各種場景中,去挖自己深處的需求,再比如<遇強則慫>的背後,是想把被別人當資源,那就是攀附心——
那為什麼我有這個攀附心呢?我真正的需要什麼呢?我不自信的點是什麼呢?
總之,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且正面的表達出來,不管對是自己,還是對老公、他人,然後得到滿足,漸漸的,我們內心就不缺了,也就擁有了安全感,我想這個才是真正的愛自己的一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