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人與人透過關係聯結,但我們的內心有限,裝不了那麼多人。

一段糟糕的關係不能帶給我們滿足與幫助,那麼,我們會被束縛,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就會吞噬掉已經擁有的自我與快樂。

就像屋子裝滿了東西,清理掉不再使用的,才有空間放用得上的。

關係也是如此,需要定期清理。

內心匱乏,痛苦又離不開

明知道在這段關係中會受傷,還是無法離開或割捨。

同事小麗說話帶刺,別的同事誇她PPT做得好,她說別人嫉妒她。

慢慢接觸多了,才知道,從小到大小麗總是受到媽媽的指責和嘲諷,就連考滿分也被媽媽說成作弊。

但當老師給媽媽打電話,說小麗校慶排練放不開想換掉她時,媽媽卻跟老師說,小麗什麼都好,就是膽子小,要老師多擔待。

一放下電話,媽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差點動手。

於是,小麗不明白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謊言,一直都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做的都是錯了,又不得不做。

上大學也是,即使學校不錯,媽媽也是一番言語羞辱。她害怕媽媽卻無法拒絕她的要求,索性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

跟別人交往時,小麗就像個刺蝟,不知不覺中說話變得像媽媽一樣。“我怕你會打我,我就先打你。”我先攻擊你,你就不會靠近我,這樣我就不會被你傷害。

小麗被媽媽控制,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能以媽媽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即使小麗知道媽媽讓她痛苦,但內心的匱乏讓她沒有信心說離開就離開,她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呆在媽媽身邊,她覺得自己還是有價值的,割捨掉這段關係,她的人生說崩就會崩。

小麗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同,為了這個,她只好付出更大的代價甘願維繫這段糟糕的關係。

心有匱乏,比如:渴望被認同、需要被關注、期待被信任、尋求被接納,就是讓人離不開的理由。

時間和差異,讓美好變了調

一件物品,看起來十分牢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耗損,更何況是每天都在變化的人呢?

時間讓我們踏上了不同的旅程,跟更多的人產生了交集,有了新的經歷,以前的種種漸漸變成回憶。

如果硬要像以前一樣毫無顧及聊個沒完,會給彼此帶來壓力和負擔。

話不投機半句多。慢慢,有人會迴避你,甚至拉黑你。

再親的血緣關係,因為成長階段不同,關係也會發生變化。

孩子長大會離開父母,有自己的圈子,不像小時候那樣,粘著你。

父母會慢慢變老,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像以前那樣,面面俱到。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曾說:“即使一動不動,時間也在替我們移動,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帶走我們希望保留的幻想。”

不論是何種關係,在“時間”的造化下總會有不同的發展。

我們不可能用以前的相處模式,來處理現在已經發展了的關係。

如果找不到新的相處之道,接踵而至的是隔閡和疏離,還會破壞以前的幸福。

關係的殺手還有一個:立場的差異。

立場,包含著彼此的信念、期待、需求、價值觀等,所有有形、無形的個人觀點和態度。

就像買東西和賣東西,買方覺得價格越低越好,賣方覺得成交價格越高越開心。

雙方立場雖然對立,但並沒有錯。買方和賣方都可以尋找符合自己需求的合作物件,不存在強買強賣。

但放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時,立場上的矛盾會更深。

父母希望子女在家鄉考公務員,穩定,離爸媽又近。但子女有自己的想法,趁年輕想出去闖闖。

父母態度堅決,子女勉強留在家鄉備考,心不甘情不願,一想到即使考上了還是個了無生趣的閒差,就更憂鬱了。

越來越不想聽父母嘮叨,也不想回家。

父母這種“他人期待”和子女這種“自我認同”造成的落差,引起關係巨大的衝突。

父母滿意的人生,不是子女想看到的風景。

我們總是在委屈自己,滿足外界的期待。而把自己偽裝起來,按部就班地工作、結婚、生子,藉此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先清理內心,再清理關係

人的生活空間需要整潔,內心也需要平靜。

狹小的心理空間,堆放不了那些已經變質的關係。

要想清理關係,先清理內心。

首先,你不是罪人。

父母、師長或重要的他人,在情感上喜歡操縱孩子,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期待生活。

“我都是為你好”“你都幾歲了還不結婚,真丟人”……

可能會有惡意,但孩子覺得我要是不按他們的來,就會讓他們受到傷害,我就是個罪人。

只要稍有改變,就覺得背叛了他們,罪惡感就加重,又回到了原來的相處模式。

但是,每個人都有權利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只有選擇對不起自己,就失去了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其次,爭取獨立。

子女和父母的關係總是難以割捨。

作為獨生子女,不是他們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他們。

事事關心,包辦一切,恨不得替孩子去活。

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父母也有自己的課題要完成。

人與人之間還是得有界限,家庭成員之間也不例外。

獨立並不是不管父母,而是子女獨立後,父母才有空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

愛,有付出和佔有,也包括放手。未來,他們會邁向各自的人生道路。

清理好內心,再來清理關係。不只是剔除不想要的,更是放入讓自己開心的做法。

然後,那些不在手機裡的人,仔細想想有哪些你會想繼續留下?哪些已經造成負擔,你想要調整改善,甚至清理?

最後,面對有些難以割捨的關係,找出原因,勇敢面對。讓自己不愉快、不舒服的,當斷則斷。

結語

什麼是該舍的,什麼是該留的?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認識。

有時候,離開,才是讓自己留下;捨棄,對的人才會出現。只要你有承擔的勇氣。

當你選擇獨立、朝夢想奔跑,不讓父母插手你的人生、工作、感情時,你也得接受“將來你只能靠自己”這個結果,他們可以選擇袖手旁觀。

無論是離開,還是留下,至少你都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

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我要快快長大,心疼我的爸爸!8歲小女孩讓我哭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