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有時候會問自己,我擁有什麼,我又失去了什麼?這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我的生活中到底是應該怎樣的。精神與物質,兩者皆有所求,但它們卻極為滑稽地結合著,當我得到一種滿足的時候,我不知道那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分不清也說不明,此時,物質侵略著精神或說精神賦與物質以權利,所有的問題都模糊了,層次也深了,也就無從解答。

永遠的,在現實與虛幻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絡,物質與精神的關係恰好也是這種聯絡的反映。現實即是一個物質需求的社會,而虛幻則是精神的寄託。現在社會發展的狀態表明數字化生存的方式已然成為社會現實中的一種必然模式,而以感情為基礎的精神境界則一直在尋求著如何保留自己領地的方法。兩者之間成為一種矛盾,對於這種矛盾的探討也是在所難免的。美國影片《雨人》實際上就是針對這種矛盾的反思。以數字概念為基準的社會中,網路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產物,在這個里程碑下,感性的人自然要為保持精神的力量而作出最後的努力。

遠古到現在,科技在進步著。網路更是以一種時尚,一種類似於生活方式的方式出現。它之所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前提則是因為它真的可以解決人們許多非常實際的問題。但程式畢竟是程式,在模式化下,人們的問題實際上是變得簡單了,以偏來蓋全,這是不合邏輯的,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錯誤。我們再看網路解決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問題,購物,股市,資訊,銀行等等均是社會的物質生活方式。但還有電子郵件等,應該說這實際還是信件的一種變異,只是更快捷,工不一定更安全。實際上電子郵件也好,手書的信張也罷,這些都是藉助於外物而實現的,它所依重的依然是物質。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網路所解決的僅僅是人們的物質需求,與各類發明一樣,它的優點就是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

愛上網路的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更關心一種網上的精神,人與人的距離是否會因為網路而改變?會不會因網路而親近或疏遠?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有許多種原因,常說的當然是愛情,親情和友情。當然,我們這裡所討論的不帶有任何有目的的功利性的虛假的行為。因為這樣的行為無論在什麼領域都是遭人唾棄的。對於感情這種東西顯然在精神與人性的範疇之內。而對於這樣的範疇,我們則強調的是心與心的貼近,一種同為人類才彼此擁有的感應。

你當然可以說這與網路無關。但我向來認為精神還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雖並非物質所能替代的,但它也不能獨存。而網路正是物質的代表物,當然還可以作為精神傳遞的基礎或說媒介,這樣它是絕不可以也不能代替精神的。這個結論適用於任何物質,包括所謂的可能出現的克隆人。當精神還是人類未曾放棄的一個領域時,物質就永遠替代不了精神。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地球有著四十六億年的歷史,人類的活動與之比起來如滄海一粟,但人類卻在消化著地球,也在消化著自己。於是,人類在網路中尋找一種孤獨感,也在尋找一種解決孤獨的方法,這樣,人類開始透過網路親近了。

那麼,我想先想一想到底是什麼使得人與人在親近?當然不是同物種的原因。我想,在現在這個社會中,除了善良與真誠外,恐怕別無他途。善良與真誠是一種品質,不但是人類的品質,也應當是社會的一種品質,並且它是具有針對性的,沒有針對性的博愛在現在這種社會中是不可取的。品質是精神領域中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心靈卻可以感受它,當然也是透過各種物質的媒介。從一封信的字裡行間可以透出來,為病人送上的鮮花的芬芳中也可以聞到,甚至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但這些都是藉助於媒介得以傳遞的。可以說,任何情感只有透過實實在在的媒介才能夠體顯,否則,一切終將落入幻想。網路其實就是一種媒介,當它在傳送著一封電子郵件時,由於其獨具的快捷性,或還具有的安全性,從而增加了發件人與收件人之間的獨自感與及時感,顯出一個“更”字。但這樣的更字只限於輔助條件,真正打動人的還是郵件的字裡行間所彌散出的那份真誠。這點可以表明,網路並不是造成人與人親近或疏遠的直接原因,它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已,一個毫無生命活力的物質品。

但網路畢竟只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絡的媒介之一,所以,我們也不能僅僅只是依靠它,那些整日坐在家中,依靠網路交友生存的人是不健康的。

我並不排斥依靠網路而生存的人,但我想那不是他們生存的唯一方式。網路是科學發展的產物,它有著許多技術上的因素,當某一天,這技術由於缺陷而陷入癱瘓的時候,那些全身依靠它的人該面臨著什麼樣的窘境?過分依靠科學的生活方式只能成為科學的奴隸,在科學的發展中各種隱患都會造成對人類的傷害,網路也不例外,何況,我想網路可能有一天恐怕也會被新的科技所替代,也會有其沒落的那一刻。

不能沒有網路,沒有網路,我們將如何應付現實中面對面的交往呢?畢竟網路交往與現實中面對面的交談有著許許多多不同之處。

能夠清楚地分辨這種不同之處的人當是強者,於是,我們又回到如何才能親近地面對這個問題上來。誠然,親近是透過媒介而實現的,從這點上來說,網路與其它方式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我們忽略了一個距離的概念,距離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起著一個十分微妙的作用。這與人的感官有著很大的聯絡,當距離遠時,感官要透過紙上的文字或螢幕上的畫面等多重媒介而聯絡,距離近時,則是感官之間直接地對話,例如相互凝望的眼神,甚至擁抱,親吻與作愛。感官在這裡直接發生了作用,人身體上的媒介由於距離甚至可以達忽略不計的地步,這是網路無論如何也是無法企及的。其實,這裡所起的作用是神經上的,強烈,直接而刺激。

取消所有的媒介,還有一種與距離無關的親近,那就是心與心的感應。我向來是很相信這一點的,我想這比間接的網路,直接的感官應該更能使人親近起來,也許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結果,但那才是人類最應該具有的,是人們在宿命中的永遠的追求。

你們,我們,還有他們,所有的在網上建立著關係的人也許都會考慮到網路是否能讓人們更自由更隨意地親近,但我們經常忘記媒介的概念,其實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絡都是透過媒介而實現的。忘了這一點,我上面所寫的也就毫無意義了,但在精神領域中,我還是鄙視媒介的。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世無無終曲,人有至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