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重要嗎?對一個大眾而言,需要情緒嗎?情緒能解決事情嗎?為什麼我們逐漸失去了情緒。一件事情反覆的出現,反覆的處理流程,反覆的處理結果,還能激發起人們的情緒嗎?失去了情緒的臉龐,一張紙漠視的臉龐。“見過、習慣了、不是都這樣嗎”噢,被情緒填平了觸角的人們,麻木了神經,失去了知覺。
僅僅有情緒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行動。但沒有情緒主導,就不可能有行動。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一則不公平的新聞,瞬時咬牙切齒,怒火攻心,恨不得替天行道。上滑一則娛樂影片,瞬間就讓人們開懷大笑。再往上滑一則電影剪輯影片,又立馬把人們帶入了新的場景。剛才的憤懣的情緒,僅僅在幾秒鐘就消失。媒體的內容主導了我們的情緒。媒體內容的爆發程度,很快可以將一個人集中的情緒分散開。一個因一則新聞產生憐憫情緒的人,很快就能再被下一則新聞製造出快樂。媒體知曉人們長期維持在一則新聞上的情緒,無法帶動商業利益。而人性的弱點迎合了媒體對於短暫情緒了停留。人性更期待那些讓人看起來開心、舒適的內容。
相似的新聞不斷地出現,也是磨平人們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職場的勾心鬥角、明星出軌等等。如出一轍的新聞,無法再挑起人們的情緒。導致的結果諸如,人們看到食品不安全的新聞,不再感到憤怒。這會導致人們對惡劣的環境的縱容。如果人們習慣了同一個事件的不斷髮生,並且失去了情緒的驅動。當這件事件再次發生的時候,人們就將此納入自己世界觀、人生觀的一部分。從前,我們認為出軌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名人第一次出軌的新聞重新整理了大眾的三觀。緊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再到大眾自己也出軌,出軌的新聞就不再稀奇。
很多作者談到他為什麼不再寫作的原因之一,就是源於失去了對外界的情緒。大多雷同的事件的發生,使人們降低的敏感度。假設身在一個戰亂的國家,人們對於死亡就不再感到恐怖。“習以為常”變成成年人最大的領悟。明哲保身,成為了當代人的處世哲學。理性的“情緒”被壓制。感性的“情緒”已麻木。在這個失去情緒的社會,僅剩金錢能夠給人帶來情緒的持續進行。貧窮,帶來持續的悲傷。富有,帶來持續的快樂。
作者作為敏感型一類人的代表,幾乎已失去了敏感的力度,而大眾更是早已免疫。從民間人們談話的過程中,諸如談到一些社會事件時,沒有人會張牙舞爪、青筋暴露,臉上暴露的是風輕雲淡的從容。然而,“從容”不是我們主動的從容,是對於一個場景下,無可奈何的被動表現。我已經很少看到有人的臉上表現出“熱血”的樣子。唯有在他們追逐名譽、利益上,才能看見。這雖然也是受到了情緒的驅動,但失去了正義、善良、民族、尊嚴的價值。他們很容易被金錢製造情緒,又很容易被金錢抹去情緒。
情緒是什麼?是我們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後受到了價值觀的撼動後產生的心理反應。當大多數人沒有了外界的情緒,印證了大多數人建立的價值觀已經受到了摧毀,並形成了新的價值觀。新的價值觀既是對現有社會發生一切事情的默許。每個人都認為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但其實每個人的價值觀都被默許在一個大的價值觀下面,進一步論證了我們的價值觀大多數一致。否則,我們就無法面對每天新的價值觀對自己沖刷。我們迎合了這樣的事件,並且按壓了自己的原始的情緒,最後徹底改變價值觀,而不讓原始的情緒不斷處在掙扎之中。
被商業挑逗過度的我們,還能剩下多少情緒。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辨識情緒的真相。在大多數人的情緒被不斷地利用了之後。人們果斷的隱藏了自己的情緒。而失去情緒的人們,猶如失去了野性的動物。猶如被囚禁在動物園的動物,對觀賞它的人類不再新奇。只有飼養員丟給它的一塊肉,能挑起它對本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