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可是每個人對時間的利用是不同的。有些人能夠充分的利用好時間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有些人只能在慌亂中讓時間偷偷溜走。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透過看時間管理相關的書,以此來讓自己的時間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可是能夠管理從來不是時間,而是自己。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總有一些文字讓我發出“這說的不就是我嗎?”的感嘆。作者李笑來把自己歸為平庸的人一類,這讓我實在是有些不敢相信。可是一個人的成長不就是慢慢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個平庸之人而已嗎?
書中對現實有著清晰而明確的講述,我想這是大多數人遇到的困局:
1.速成絕無可能。
2.交換才是硬道理。
3.完美永不存在。
4.未知永遠存在。
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
我對書中的第5點感觸特別深刻:
很多人的工作態度本質上是“騎驢找馬”。基於種種原因,人們往往對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並不滿意。很多人都心懷夢想,有一個“無論如何早晚都要從事的夢想職業”,而不幸的都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終淪為平庸之輩。
儘管天分確實很重要,但一個人的能力只要靠積累獲得。從一個人開始從事一個職業的那一瞬間起,只要足夠認真、努力,她的能力就會不停地積累。如果這個人實際上嚮往的是另一個職業,那麼他的所謂“夢想”幾乎必然使他在當前這份職業上心不在焉、無甚積累。其實,世界上80%以上的職業並不過分依賴天分,更可能甚至幾乎只依賴積累。
天長日久,這個人在當前的職業中將逐漸落後於那些認真做事的人。但此時他不會因為自己的落後而奮起直追,反過來,更可能把“反正我的夢想不是這個”當做藉口。
這其實就是我的現狀。我的腦海中似乎總有一個夢想的職業。可扎心的是,如果連當下的事情都做不好,怎麼能做好向往的職業嗎?我就認識到不能這樣子下去了,我只能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玩樂時間學習,以更好地通向我夢想的職業。
去年,“斜杆青年”特別火。可是與此同時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有多少人在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情況下選擇去做別的事情,很多時候,這些事情只是成為了你逃避當下努力的理由而已。或許很多時候,只有做好了本職工作,你夢想中的職業自然就會到來。
這本書一直在強調積累的重要性。相信努力,相信積累,你才能真正的和時間做朋友。而與時間做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怎樣判斷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核心就是:看它是否現實。
不時地記錄、思考與反省,學會甄別不現實的念頭,進而擺脫對它們的影響,接受現實。時間是現實的人的朋友,是不現實的人的敵人。
02
這本書從管理、學習、思考、交流四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和時間做朋友,最終表明的觀點就是積累,相信積累的力量。堅信積累的力量,即便感覺到“沒時間了”,也要選擇積累的力量。
一、管理
對於要做的事情,首先應該有所計劃,也就是切實可行。我們要做的事合理的預估時間,並且認識到做這些事情可能花費的時間,會遇到怎樣的困難。
首先是對時間要有敏銳的感覺,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時進行的,那就一定要注意節約這些時間。其次是清晰地認識事情重要與否的能力,該做的事情也應該先想清楚。如果頭腦不能記清楚,那就用紙筆記下來。
在管理這一環節中,時刻的記錄顯得尤為重要,記錄你的時間開銷,甚至於列表,寫出具體要做的事情,寫話自己的流程,並不斷的透過實踐完善自己的時間安排表。
二、學習
我們都很重視效率,效率的本質就是學習,當你學會某一種技能之後,你可能會產生一種為什麼不早點學習的想法。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行為。
閱讀是學習的基本途徑,思考是學習的主要手段。在我們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聽到很多個人的給我們傳授的經驗。經驗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不一定是對的,因為經驗沒有普適性。經驗可能只對於某些人有用而已,對很多人是無效。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經驗主義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看到過很多人可能沒有“學歷”,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他依然可以閱讀、思考。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自學能力。畢竟每個人在學校讀書的時間有限,我們不在學校之後依然要學習。
閱讀理解能力、檢索能力、寫作能力、實踐能力都是我們需要保持的學習能力。對於學習我們要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學會反思和記錄。
“一個有著良好記錄習慣的人會獲得他人無法擁有的處理資訊和知識能力。”
三、思考
我很早就聽說過大腦“用進廢退”,大腦最好的使用方式就是思考。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思考很累,其實並不是這樣。很多人“堅持拒絕思考,然後用天下最累的生活而不自知。”
思考的核心就是思維的邏輯性。關於邏輯的問題有概念不清和拒絕不確定性,甚至理不清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論點和論據也會有錯位的可能。
在思考這一節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辨析感悟和大道理之間的差別。道理往往是普適的,而感悟不是,這就需要我們加以思考和甄別。另外就是恐懼,恐懼是思考步入行動的一大阻力,“道理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在如何面對恐懼上,勇氣是要積累的。正視自己的恐懼,理解他人的恐懼。
四.交流
1.傾聽
傾聽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去猜測他人的想法,猜測他人接下來要說點什麼。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剋制的就是“過早質疑”。傾聽時,一旦質疑,就會進入排斥階段。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餘的腦力處理兩個方向的資訊:“回顧”與“預期”。回顧就是想想說者剛剛說了什麼,預期則是猜想說者下一步將要說什麼。
2.如何說話?
我們要透過努力、透過積累成為能說更多話的人。你的話說出來有沒有人重視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說得對的話卻沒有人聽的時候,那就要繼續積累。
3.交流守則
4.正確複述
在資訊傳達的過程中,多少會出現一些資訊錯漏的情況。因為每個人的理解方式和表達方式都會存在差異,所以在聽完他人說的話之後,以自己的表述方式複述一遍,看是否理解得對。
5.勤於反思
不斷的記錄和反思,可是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經驗。觀察和閱讀也是很好汲取他人經驗的一種方式。
“遇到不理解的問題,遇到不確定的想法,最好馬上記錄下來。不一定非要急著獲得答案。”
03
在書中“應用”這一節中,提到了興趣,方法,痛苦,比較,運氣,人脈,自卑,靈感,鼓勵,效率,節奏,物極必反,自我證明共13節。這些內容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疑問。
我又再次看到關於興趣這個點,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但是最終卻幾乎找不到。
興趣很重要,但沒有那麼重要,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所謂“沒興趣”,往往不過是結果,如果把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懲罰就是大量時間白白的流逝。
另一個我關注的就是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比較,容貌、能力、積蓄、權力、地位,這些都是我們比較的點。可是有幾個人能做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呢?其實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話,那麼“成長”則是與自己比較。對於我來說,做到個人成長才最重要。
最後就是書中提到的“物極必反”,就是不能盲目縮短自己的睡眠時間,社交時間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這一點我非常同意。很多時候,你想成功,如果過於急切,成功反而會遠離你,所以一點點的積累或許會比一段時間的猛進更重要。
最近我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心變得更急,我也開始在懷疑積累,積累到底有沒有用?是不是我的積累方式不對。看了這本書後,我又相信了積累的力量,養成好習慣,我相信總有一天能夠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在積累的過程中,適當的總結反思,積累經驗,適當的調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