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經常有人會有這樣的幻想:等我30歲或者40歲掙夠錢後就不上班了,在老家買個房子吃喝玩樂,開始享受生活了。然而,到了預計的年齡時,卻發現工資雖然漲了,但掙夠錢這件事永遠不夠。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都是需要承擔很多生活責任和義務的年紀。說真的,到了這個年紀,有什麼的焦慮都很正常。生活看不到邊界,詩和遠方總是那麼遙遠,苟且才是生活的真正主題。

這個年紀的人,只要還在位置上,就不能停下腳步,需要不斷更新、迭代,不斷完善自己,這樣才能不被這個世界淘汰,才能繼續苟活下去。三十、四十的年紀,只要還能幹,就永遠對生活充滿了焦慮。

不管你有多優秀,名校畢業、大企業年薪百萬,同齡中的佼佼者,該焦慮的照樣焦慮,誰也逃不了。生活壓力太大,怎麼會不焦慮呢,即便是工資再漲,可生活的成本何曾低過的,反而是越來越高。

怎麼說呢,其實不管是30歲還是40歲,都不可怕,也用不著太焦慮,五六十歲的人在社會拼搏的都大有人在,怕的是認識偏差,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追求是什麼?人,該有的認知還是要有的。

事永遠是做不完的,錢永遠是賺不夠的,這才是生活的本質。罵資本家讓你加班沒有任何意義,不如干點有價值的東西,讓自己增值,你才有和資本家討價還價的資本,不然,說什麼都是沒用的。

有人說過,世界上有三種非常有害的毒品,海洛因、碳水化合物以及每個月發一次的工資。過去很多人都過於樂觀,樂觀得以為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工資就會隨著你的工作經驗的增加而一直增長。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是對工資認識的誤區。人的生命和體能有限,工資從低到高,到達某個階段可能達到一個高峰,維持一段時間,然後會隨之下降,創造財富是非線性的,像一條拋物線。

在青壯年時期,工資大體是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而增長;到了一定年齡,工資再漲的同時,能力卻未必會跟著增長。此時的用人單位,就會覺得你的價效比不高,自然而然地會想辦法把你最佳化掉。

因為年齡和體能的限制,其它的用人單位也會考慮到你跟不上單位的發展節奏,錄用你的可能性就極低,而且很有可能是低價用你。面對生活的壓力,你難免對未來會倍感焦慮。

這樣的事情,過去有,現在有,以後也還是會有的。任何單位要發展,都會對人員進行最佳化,只要你的能力和單位要求的不符,那麼走人就是遲早的事。並非說你的經驗就能主導你的工資,而是你的能力才能主導工資。

一個人的能力,並非是工作時間越長,能力就越出眾。到達一定年齡後,人的惰性顯現出來,不再願意去學習,那能力就會隨之耗盡。沒有了能力的人,就如沒有水的魚,只能坐著等死,焦慮就變得正常。

之所以錢掙不夠,並非工資沒漲,而是工資的漲幅遠遠低於物價和資產的漲幅。道理很簡單,錢印出來了,肯定是資產先漲,物價跟著漲,然後才是工資漲。工資的漲,往往是滯後的,錢已經被先用掉了。

不要看國家的雞的屁又突破了100萬億,那和你有半毛錢關係,那只是一個數字。也不要看人均工資有多高,那也不關你的事,你都被平均很多次了。你過得好不好,你自己心裡敞亮著。

住房、教育、醫療,生活的成本這麼高,你想掙夠錢就吃喝玩樂,那真是你想多了。因為壓力太大,所以成年人都很焦慮。焦慮不是誰製造出來的,這是明擺著的,生活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

掙不夠錢,才是生活的真實。掩耳盜鈴,最後吃虧的是自己。認識到錢是掙不夠的,其實才是對的。生活總是在消耗,如果沒有繼續創造價值,那錢只能是越來越少,怎麼可能會夠呢?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種可持續能力很重要,只有能力與時代同步,才不會在芸芸眾生中被刷下來,才能讓自己不斷增值。如果只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被淘汰那就在所難免。

人的一生很漫長,沒有高工資以後,還要生活很久,資產隨通貨膨脹購買力逐漸下降,未來不會如預想的那麼簡單。可以理想化地夢想自己多少歲後解甲歸田,安享生活,但現實不能,錢是掙不夠的,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生存。

5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適合發朋友圈的現實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