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從學習到工作,從工作到生活,我們經常面對日益變化的境況。歡喜,痛苦,掙扎,享受,而又歡喜,往往復復,來來回回。對過往的多重情緒歷歷在目,又深陷其中,像是被蒙蓋了一層薄紗,清晰卻又無法抹去。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否想過完全掙脫?
首先,來看看我們為什麼會反反覆覆在這種圈層狀態兜圈,像是迷宮,看不到入口和出口。
我們人的行為反應,是基於外界的刺激,在加上自我內在的感受,繼而產生屬於個人的行為。整個過程中,有兩個因素很重要:
一是外界的刺激,這可以理解為外在環境,環境裡有人、事、物、觀念,綜合來說可以理解為一個外在系統,好比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只是內部元素不同;
二是內在的感受,是我們個體身心基於自我經驗、教育、觀念產生的認知所作出的一種反應,這也是心理和生理、知識層面的複雜綜合反應,也可以稱之為人的內在系統。
綜上,人的行為是基於周圍的外在系統和自我的內在系統,我們無法擺脫慣有的情緒和行為,是因為習慣性被這兩種系統所牽制。回到物質的變化,無非就是產生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那麼我們想要擺脫個人這種牽制,就需要外在環境系統和內在系統發生變化。
接著,我們談談如何對系統改變。外在環境系統,有眼睛可以看到的大千世界和眼睛看不了的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社會觀念和各種知識,這個系統我們光憑普通個人很難進行改變。但是,對內在系統,是我們個人自己可以主動去改變的。那麼,又該如何改變呢?
對自我頭腦的極度開發——是我們內在改變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也是瑞達·利歐《原則》中提到,這個是他整本書中最重要的一條。
第一步:認識自我存在的兩大障礙
影響我們思考和決策的兩個最大的障礙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和思維盲點。
自我意識:就是潛意識裡自我防衛,對自我觀點的維護,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比如,小時候,我們做錯事,會害怕父母發現,就會故意不講或者隱藏事實。自我意識也存在兩類,一種是“情緒化和無意識”,另一種是“有邏輯和有意識”,《思考,快與慢》叫做系統1和系統2。人在做決定前,這兩個我,會相比交戰,不同情況出現不同的自我佔據決定權。
思維盲點:我們的思維方式有時會阻礙我們準確地看待事物。好比,一張圖片,有的人習慣性看到整體感而看不到細節,而有的人只看到細節看不到整體;有的人習慣性線性思維思考問題,有的人習慣性發散性思維思考問題。這種盲點,最終會因各執己見,而產生分歧爭論不休,而無疾而終。
我們該怎麼改變這兩種障礙呢?奉行大腦的極度開放,去適應和進化,訓練自己反直覺的方式思考。
堅持以下做法:
1)奉行頭腦的極度開放。
2)識別出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的不同跡象,自我保持清晰意識
3)理解如何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1)奉行大腦的極度開發
相信沒有最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只是在尋找最優答案,而不是你自己就是最優答案。
我們在做決定時候需要分三步:第一步收集資訊,第二步分析資訊,第三步決定。這就需要我們保持理性的角度,而不是情緒化和堅持固有的概念及模式去決策。以及需要我們站在對方和對立面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讓對方覺得我們是在試圖理解問題,而不是爭論。
需要我們和可信的、願意表達分歧的人一起審視我們的觀點。營造極度開發的思想氛圍,保持一顆開放的心,自己不斷升級的心態。
2)識別出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的不同跡象
頭腦封閉和頭腦開放是比較容易區分,兩者的行為和思考方式是大相徑庭的。
舉個例子:
頭腦封閉的人:不喜歡看到自己的觀點被否定。他們通常會因自己被否定憤憤不平,關心自己的是否被採納,只善於陳述問題,而非考慮別人的建議。
頭腦開放的人:首先會考慮以為什麼意見會產生分歧,考慮的是問題的根本原因在哪裡,而不是隻執著於自己的觀點,會多提問,以及理解他人。
3)理解如何做到頭腦極度開放
為了練習頭腦極度開放,我們可以如下執行:
A. 利用過往的痛苦來促進自己高質量的思考
我們都經歷過一些失敗、一些做的不好的點,我們可以進行反思。反思就是回到之前未決策前,若再次決策該如果重新思考及下決定,怎樣可以做的更好,其後果會有什麼不同。所以下一次,每當出現不好的情緒,以及出現頭腦封閉的跡象,就需要我們提醒自己,讓自己站在“更高層次的你”來進行思考和決策。
B. 認識自己的思維盲點
有些時候,我們經常會在同一點失敗。比如知道自己脾氣不好,經常會用情緒進行溝通,而導致事情惡化。那麼下次壞情緒瞬間,停下一秒,提醒自己一旦再次這樣做又會導致不良結果。所以,在某個場合下,要認識自己的思維盲點。
C. 冥想
利用冥想的方法,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每件事的從頭到尾每個細節的情緒和決策過程。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可以讓自己處於極為平靜的狀態。
D. 利用證據為基礎幫助決策
極度開放的大腦,是為了擺脫我們自身較低層次的動物性思維,使我們讓更理性的、較高層次的決策頭腦來主導我們本體。
這就需要我們更理性地,更具有邏輯性和依據去思考問題,我們可以依據一定的思維模型或思維步驟幫助我們理清思緒,從而進行決策。
人與人的不同,在於我們面對不同事物時,決策應對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為了讓自己不被外在環境系統和自己的內在系統,所產生的慣性思維桎梏,就需要我們學習如何更好的做決策,做個大腦極度開放的人,這個也是理解人與人之所以不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