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經常接觸到量大到,甚至能引起暈眩的資訊。但同時我們又在不安地,不停地追逐收集著越來越多的資訊,好像被誰在身後逼迫追趕著一般。

為什麼我們在不停歇地追逐著更多、更快、更新的資訊呢?為什麼我們即使獲得最新最多的資訊,依然擺脫不了不安感呢?

比如:不知道這個東西可能被人笑話,不懂的話會被人超過,被人甩在後面吧。我可不想就因為不知道這個東西而栽跟頭等等。

所以,我們在這種特殊的資訊時代下,不安感驅使著,不停地狂奔,不停地追逐一個又一個的新資訊。每當收穫一個資訊,就把它扔在腦中。我們彷彿已經把資訊當作磚塊,高高地堆積在自己意識的四周,建立起城牆保護著自己。

的確,不知道某資訊會不安,知道了某資訊會有收穫。但是這種暫時的收穫、暫時的領先,放在人生層面上講,很可能是以犧牲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為代價的。

一、嘗試資訊斷食,做資訊的主人

今天我們分享的,這個斷舍離中的斷,就是切斷對現在的自己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資訊流入。這裡的舍,是捨棄以前,下意識囤積的對現在·此地·自我來說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資訊。

在反覆地實踐斷與舍的過程中,才能聽懂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真正地熱愛自我,獲得審視自我和周邊全域性的能力,達到自由自在地輸出——離。

那麼該怎麼做呢?首先從切斷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資訊的流入開始。從湧入日常生活的大量資訊中,篩選出需要的·合適的·愉快的資訊的有效方法,就是關注資訊輸出進行輸入,沒有出口就不輸入。

當然,生活中的大量資訊有一部分是隨意地出現佔據我們的視覺、聽覺的,但大部分都是自己輸入的,也就是自己能把控的資訊。比如說,像報紙、雜誌、書籍上的資訊,網際網路,郵件廣告,等等。

像這些可以按照自我意志輸入資訊的行為,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先問問自己這些資訊輸入後的出口在哪裡?如果沒有出口我們就選擇不輸入。

與雜物的斷舍離不同,資訊的斷舍離,難就難在我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資訊已經鑽進了腦中。

一般我們買東西之前,都會先考慮一下這個東西的用法或是僅作為房間的裝飾物等用途和它的放置場所。也就是說在入手之前(即便最後還是變成廢品),都會大概想想這個東西的出口。

但是,資訊不同,即便找不到出口也會不斷湧入腦中。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重視資訊的出口。我們可以在輸入資訊時,就像這樣考慮一下我們準備怎麼利用這些資訊,有意識地尋找資訊出口。做到這一點,就能迅速提升資訊的敏感度。

這種對於資訊的新陳代謝,就是對資訊的理解、消化、吸收、內化、輸出、排出是極有必要的。在反覆進行這種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資訊的出口,才能預防某些不需要·不適合·不愉快的資訊不自覺、無意識地鑽入我們腦中,累積成垃圾一樣的沉澱物。

其實最理想的是在接觸到資訊的瞬間,大腦自然而然地進行取捨選擇,挑選出有用的資訊。不過,在實踐過程中,這種理想狀態是不易達到的。特別是我們在之前已經養成了不自覺、無意識地收集眾多資訊,導致了資訊篩選的感覺越來越遲鈍,所以第一步就要將我們內在智慧的天線上附著的鏽跡,清除乾淨,打磨光亮,然後儘可能地在接觸資訊時,有意識地注意資訊出口。

這樣進行一段時間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從電視、網際網路、報紙等媒體中輸入大腦的絕大部分資訊都沒有明確的出口,自己只不過是胡亂地漫不經心地接收這些資訊垃圾罷了。

自己本就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在冗雜平淡的生活中,我們竟然從頭到腳淹沒在,他人有意無意地製造的各種資訊旋渦中,並且被迫跟著他人的節奏跳舞,失去了自在·自由·自我。

當我們注意到原來自己,是這麼不自覺地接觸資訊,是這麼亂七八糟地收集資訊的,這種自我發現是真正有意義的,說明你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

二、滿滿當當的書,其實是你的執念

你的書架上是不是擺滿各種各樣的書?書,對那些熱心學習的人來說,是一個容易掉進去的資訊陷阱。即便能避開網上的資訊陷阱,可一旦涉及書籍,還是有不少人對扔書有強烈的排斥感。

為什麼我們會把不讀的書擺在書架上呢?因為在我們的意識裡,書越多越顯得這個人博學多才、見多識廣。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囤積大量的書也許是一種求知慾的反映。

斷舍離的入口就是對雜物的整理,這只是斷舍離最開始的一小步,也是重新審視自我與雜物的關係,意識到自身的執念或觀念的方法。書也是一類雜物,但這種雜物並不容易清理。

在很多人眼中,書是知識的象徵。但我們要仔細想想的是:把書扔掉,就等於把書裡學到的知識扔掉了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書籍是載體,吸收的知識存在腦中,沒有必要用藏書量來證明自己的知識存量。

不捨得扔書這一行為,其實暗含著本人對於知識的執念和自卑感。比如:大量囤積英語資料的人對英語這門學科可能抱有自卑的情結。仔細看看自己的書架上是不是有大量的小說、大量的商務書、大量的教育修養書、大量的學習資料等等,這些書的背後就隱藏著某種執念或自卑情結。

很少有人會重複讀一本書,但是人們無法果斷處理掉舊書,正是因為其本身的意義。我們可以一點點地把那些不再翻看的書抽出來處理掉。近幾年一次也沒翻看過的書其實已經說明你們的關係已經結束了,從書架上退下陣也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說還是想看某些書,那麼到想看的時候再入手也不遲。雖然需要重複購買,但沒有必要為說不清什麼時候看的書而去佔用書架空間。

扔掉書,其實是扔掉我們對書的執念和自卑情結。在看書的時候認真閱讀,看完後選擇精華的留下,其他的只是我們的執念罷了。

三、學會以自我軸為的現代生活

對一些人來說,表達自我、表達內心是令人害怕的事。因為如果給出了反對意見,自己也可能變成眾矢之,別人不一定會接受自己。

但即使如此,按自我軸生活下去是人生最大的饋贈。按自我軸生活下去,就是宣佈:我決心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不依附他人,自己負責自己的人生。

也有人認為,這種人生太過自私太過任性。其實正好相反,以自我軸為生活準則的人生觀,也會接納那些與己相異的價值觀。以自我軸為生活準則的人,並不會對他人意見產生強烈的反應,而是面對他人意見,會仔細琢磨,消化吸收,並進行內化再做出反饋。

所以,他們既不會在別人的批評指責聲中怯懦喪氣,也不會在別人的讚美頌揚聲中飄飄然而不自知。他們的內心會一片清明——批評和讚美的本質是一樣的,並不是我的問題,而反映出看問題的人的內心。

批評和讚美看似南轅北轍,只不過反映了別人對我的關注,這些批評和讚美恰恰投射出本人的內心。無論是好是壞,只需要傾聽意見而已,並不會動搖自我軸的生活準則。反過來說,那麼以他人軸為生活準則的人的生活準則常常動搖不定,總是按照別人的軸、別人的規定、別人的道理,生活並沒有定軸。

煩惱一般是對方沒有迴應自己的期待,或是自己無法迴應他人的期待。所以說,煩惱的實體其實是叫囂著“你要按我說的做”“你要明白我”“你要理解我”的小遊戲。

當我們不再玩這種“要理解我”的小遊戲時,煩惱就會蒸發消散,無影無蹤。因為這些煩惱的本源就是關係和自以為是的期待。

我們有主動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被稱為第六感的直覺能力。利用鋥亮發光的內部智慧的天線去捕捉直覺,我們甚至不用擔心會出現什麼錯誤。因為直覺是不會犯錯的,思維卻會讓人猶豫迷惑。

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內部智慧的天線的選擇。雖然在我們選擇相信直覺和天線時並不清楚事物進展的全貌,但是還是要選擇相信自己。在推進工作的途中,事物或事件的全貌才會逐步清晰起來。

有時候,我們會後悔地想為什麼那時候做那個決定?正是那個決定導致失敗。但是這樣的經驗和教訓一定會進一步打磨內部智慧的天線,只要我們按照新的直覺行動就行。至少,比起依賴他人軸安穩平庸地過一輩子,倒不如按照自我軸走自己的路,活出自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兒,明天我們繼續學習山下老師的《斷舍離》。

3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如果你感覺自己變了,那麼恭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