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渴望吸引富足,也是一種限制 | 推開吸引富足的旋轉門

Photo by Kalisa Veer on Unsplash

人類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我們都在持續不斷地抗拒生命,這抗拒使我們持

續處於與真我意識的分離,與自由、靈感,以及那最重要的神性本身分離的狀態。

——《零極限》

1 生活在受限的匝道上

儘管看起來比例不高,但或早或晚,每個人都會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內在成長之路。只不過有時候,進入主路的匝道比較長,甚至長過了這一次生命。

回頭看,總是有一些原因在不斷促使我們走上這條路。

有時候,是因為情感或關係的挫折,有時候是掙扎於事業、生計,掙扎於奔向成功,有時候我們深陷疾病或者無法擺脫的精神痛苦,有時候則困惑於如何追尋個人價值、發現生命意義……

也許每個人上路,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但總的來說,往往是因為我們長期處在憑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痛苦之中,而這些痛苦又往往來自於各種各樣的“受限”。

Photo by Alexis Fauvet on Unsplash

我們不斷的在尋求一些方式方法,試圖擺脫受限,但是往往並不奏效,或者即使奏效也是暫時的。

有些方法是向外的,比如尋找外在的激勵,比如找到新的伴侶或依靠,比如提升職業能力;有些方法是向內的,比如探究自己的心理,比如研究一下血型、星盤,回溯一下原生家庭,看看性格特徵、命運走向,學習肯定句、吸引力法則等等。

但我們仍然感到“受限”,甚至有時反而感覺像被看不見的繩索越勒越緊。

是這些方法無效嗎?並不是。

這些方法是否有效,取決於使用這些方法的“我”對“我是誰”的認識和感受,如果我們仍舊認為我們所“是”的自己,是一個“受限”的自己,那麼我們也只會經由一個受限的過程,得到一個受限的結果。

Photo by Eric Muhr on Unsplash

2 從受限到無限有多遠?

那麼你也許會感到驚訝:我們難道不是受限的嗎?如果我們是無限的、完全自由的,那麼誰還需要尋找突破有限的方法呢?

這正是最為困難的地方。

我們認知“自我”的過程,正是經由受限而得來的。

我們透過身體的邊界區分自我和環境,我們透過頭腦的不同認識界定彼此的不同,我們透過相互比較來定義自我的位置和價值,我們透過樹立共同的敵人來尋找自己的聯盟,我們透過站隊來將自己和他人簡單歸類,我們透過否定別人來凸顯自己……我們真不容易。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不斷的否定、評判、對抗和分離,只是為了尋找我們自己。

而在這條評判、對抗和分離的路上,我們在尋找自己的同時,也在遠離我們真正的自己。

Photo by Joshua Earle on Unsplash

這個“真正的自己”是不由外在的對比、對立而存在的,就像你心中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無限的頻道,連通著沒有時空限制的廣沃維度,或者說就是無限的維度。

也可以這麼理解,我們就像在出演一部生命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經由劇本、劇情認識“自己”,但我們越演越“真”,我們完全忘記了我們並非角色本身,忘記了我們在戲外有著不同的身份——其實我們甚至是編導本人。

只是雖然你忘記了,但你心中仍然隱約會有一些微妙的感受(這些感受往往會被否定、打壓直至被忽略),這人生的一切,是夢還是真?

所有一切依我們理解和感受的“我是誰”而定。如果我們覺得“我是受限的個體”,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理解並感受到我們的無限豐盛,我們往往會遇見更多的限制。這些限制是我們內心中那些受限信念的鏡子。

只有你真正感受到內在的無限,並信任你內在的無限的時候,你才能完全從限制中解脫——哪怕這種解脫只有一瞬間,也會為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Photo by Andrew Welch on Unsplash

3 渴望吸引富足,也是一種限制

我們所遇到的那些情感的、財富的限制,只是我們內在限制的顯化。情感和財富只是我們做功課的課題而已。

如果你不能意識到你的完整無缺,那麼渴望獲得成就,渴望依賴情感,渴望在生活中吸引成功富足,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限制。

這些渴望意味著你在定義和表達你“是”那些不足、那些匱乏、那些不完整,你認為你只有補充了這些渴望的東西才會變得完整無缺。

當然,你此刻可能的確沒錢、沒處於美好感情中,但這不代表你要定義這個狀態為“不好”、“不豐盛”、“不完整”。以有限的視角,看到的也是有限的。

作為無限的智慧、無限的力量、無限的豐盛,任何指定的方式——指定的樣子、指定的數字、制定的路徑,都是一種限制。

Photo by Drmakete Lab on Unsplash

我們在這個二元對立的維度,自然而然應用限制性的信念系統而生存,比如“達到某個數字是好的”、“達成某種生活方式是好的”。

但是,當你作為一個無限的存在,你可以看到那只是一個信念系統,而不會把它當真。你以內在無限的宇宙所呈現出的創意、靈感而活在當下,欣賞和感激它在這個世界裡為你呈現的一切。

當然,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往往是出於某種匱乏、某種渴望,在外界不斷碰壁,才開始轉而走向內在成長之路的。

那麼,開始內在成長之路往往都有一個直接的目的,就是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但我們越是把現實問題看作問題,這個問題就越不容易解決,越是渴望吸引一個富足的結果,就越是宣告自己更多的限制。

那怎麼辦呢?問題還是要解決呀。

Photo by freestocks.org on Unsplash

4 推開吸引富足的旋轉門

就像我們曾經說的,你需要放下你的目的,然後轉換你的視角。只有放下才能拿起新的東西。

拿起什麼呢?你可以透過一些步驟,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的頻率提升,迴歸到天然的一切具足的狀態,迴歸到平靜如初的赤子之心。——在命運的遊戲中,外在的與金錢相關的紛擾,目的就是讓你回到這樣的狀態。

人們普遍認為要先有外在的富足,才有內在富足的感受,但這只是遊戲舞臺上呈現的樣子,背後的運作規則卻是相反:人們往往先擁有富足的感受,才會持久擁有外在的富足。

有時候,所謂“飢餓感”也會帶來動力,但飢餓感也有兩種,一種來自於焦慮和恐懼,另一種則來自於對遊戲的享受,而後一種本身就是一種內在富足帶來的狀態。

所以,你可以視金錢相關的紛擾為一種助力,並不是助力你向外抓取,而是助力你轉換到一個更大的視角。真正的解決之道,並不在你“聰明計算”和“用力抓取”這一層面,而在另外的層面。

就像愛因斯坦說:“我們面對的重大問題,永遠不能在產生問題本身的層次上被解決。”

在問題的層面,關於富足的困擾來自於“你不夠”,而在另一層面,關於富足的困擾並非來自於“你不夠”,而來自於你忽略了“你已經擁有的”。

Photo by Marco Secchi on Unsplash

想一想你已經擁有的一切。——如果你環顧四周說:“我啥也沒有呀”,那恰恰是是轉換視角的起點。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很多,而我們習慣認為這些我們擁有的是理所當然的,於是就忽略了它們的存在。

比如你擁有此刻呼吸的空氣,你擁有每天喝的水,你擁有健康的眼睛讓你讀到這裡,你擁有現在穿的衣服,你擁有昨晚住的地方,你擁有正拿在手裡的手機……你還擁有更多——比如你認識的每個字、你會說的每句話,比如一直以來收到的關心、呵護、支援和愛,比如此刻,你還活著。

我相信你擁有的,比這些還多得多。感謝你擁有的一切,你曾經擁有的一切以及現在擁有的一切。

你可以真正體會到你擁有它們的那種感受嗎?讓自己充分紮根在“你擁有”的這種感受上,紮根在“感謝你所擁有“的感受上,並且深深的體會這個感受。

體會在這個感受裡,你所獲得的愛、獲得的支援。

愛,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習慣把關注過多地放在自己所沒有的部分,放在自己感到匱乏的部分,從而忽略了自己一直擁有的愛、擁有的一切。

在你感恩所擁有一切的同時,你也要感恩你自己。因為有你,因為你在,你才擁有了這一切,如果沒有你,你感到的一切美好與愛,都不存在。

基於你擁有的和你的感恩之心,你可以感到心中不再像以往空虛而無助,你越感恩,就越樂於付出。你不一定要付出錢財,你可以付出你的愛,付出你的服務,付出你的關心和陪伴,付出你的欣賞和肯定。

任何的付出,都是對“你擁有”的證明。每一次付出都意味著你宣告你的擁有,你並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你只是在做如你所是的自己。

所以,充分的沉浸在這個感恩和擁有的感受中吧。

不再期待外在事物來填補你,此刻,你真正成為一個磁鐵,吸引到更多富足的體驗,這才是真正的吸引力法則。

Photo by Michei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5 今日練習

首先準備一個你要感謝的清單,可以是你要感謝的人、事、物,可以是要感謝的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天賦條件、自己的身體心智、自己的存在等等。

一次練習中可以選取10條,便於集中注意力,如果有更多的感謝,可以用於以後多次的反覆練習。

找一個舒服安靜的地方,讓自己放鬆的坐著,但不要靠在椅背上,讓上身直立而放鬆。

閉上眼睛,雙手合掌靠近心輪的位置。

然後緩緩的做10次深呼吸。

在心中真摯的感謝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在心中逐一將它們說出來。

保持雙手合掌靠近心輪的位置,對自己說:“願我以身體行動,去回饋、感謝我所擁有的。”

繼續雙手合掌,慢慢移動到嘴唇的位置,對自己說:“願我說的話語,能回饋、感謝我所擁有的。”

繼續雙手合掌,慢慢移動眉心輪的位置,對自己說:“願我的所思所想,都能回饋、感謝我所擁有的。”

最後,請把你的雙手自然放在身旁或腿上,彎腰低頭,就像鞠躬,如果坐在椅子上,可以試著把頭接近膝蓋;如果坐在墊子上,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用額頭輕觸地面。

再一次衷心感謝一切人、事、物,一切生命中的禮物。

並且,願我自己也能成為別人生命的禮物。

願我的存在能讓周圍的環境以及生命感受到更美好、更充滿愛。

然後慢慢回到坐姿坐好,自然的呼吸,安駐於此刻的呼吸中。

你也可以重複這個過程幾次,直到你覺得可以的時候,就可以結束這個練習。

*練習中部分參考自Akash

14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蹉跎著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