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土地是世界上唯一值得你為它奉獻,值得為它奮鬥、犧牲的事物,因為它是唯一永存的東西。”在《飄》一書中,傑拉爾德·奧哈拉對斯嘉麗說。

這句話中的每一個字都像夜晚的星星,在我的心裡一直閃爍,發出耀眼的光芒。

二十多年前,當我在大學裡第一次讀這句話時,它就像一枚紅色的印章,牢牢地印在我的心裡,從此再也沒能抹掉過。

從那之後,無論我是在獨自散步,還是晚上睡覺輾轉難眠,或是月圓之夜思念故鄉之時,我總會一遍遍地品味它的思想、內涵和真諦。

我像剝洋蔥似的把每一個字、每一個詞一層層地剝得乾乾淨淨,然後反覆細細品味,並試圖找到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而每次品味,我都覺得這句話是那麼的厚重,那麼的深刻,那麼的耐人尋味……但即使這樣,我仍然覺得,它還是不能完全表達出我對土地的感情和土地在我心中的份量。

對我來說,土地就像是我的親人、我的生命,像是流淌在我身體裡的血液。我對它的愛是刻在骨子裡的,像火焰那樣的熾烈,像雪山那樣的純潔,像森林那樣的濃密,像黑洞那樣的深不可測……

因此,我對土地的愛總是一言難盡、萬語難訴。我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許多東西可以遺忘,但對土地卻永遠不會遺忘?為什麼我離開土地這麼多年,對它的愛卻一分未減? 難道是因為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嗎?難道是因為我天天看著父輩們和土地打交道,把種子、汗水和希望種在土地裡,再長出花朵、果實和喜悅嗎?難道是我小時候的生命裡從來沒有一天離開過土地,因而使土地成為我生命中的一種必須的存在嗎?我彷彿聽到內心的回答:“是的。”

為什麼每次從城裡回到鄉下,我都會抑制不住渴望和思念,迫切地要去地裡走一走、看一看?原來我是要記一記土地的模樣,摸一摸土地的面板,嗅一嗅土地的氣味,踩一踩土地的胸膛,感受土地的溫熱啊!而每次它都會像母親一樣,耐心地等著我,熱情地歡迎我。即使它和我之間沒有一句話,永遠默默相視,但我依然會感到極大的滿足,依然會汲取到充足的精神營養和無窮的精神力量。

它就像一塊蓄電池,而我就像一輛跑車。當我在外面的世界跑得精疲力盡跑不動的時候,就會回到它身邊充電,等充滿電後又能意氣風發地繼續上路跑。

土地的面孔總是那麼和藹可親;面板依然是永恆不變的樸實而高貴的黃色;渾身瀰漫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散發著蓬勃成熟的魅力;各種花草、蔬菜、瓜果和穀物在它身上瘋狂地向上生長,綻放著它的青春、美麗和富饒。

它的胸膛還是那麼寬闊而柔軟,像海洋,像天空,像草原,像白雲,像棉花……無數的蜜蜂、螞蟻、蚯蚓、田鼠、野兔……在它上面安窩覓食、玩耍追逐、休閒娛樂;還有那些酸棗、枸杞子、車前草、白毫、薄荷……像貴族一樣在風中洋洋自得,盡情享受著土地慷慨無私的供給和滋養。

河水在它身上蜿蜒地流淌,襯托出它秀美的腰姿。每一滴水珠都是那麼的溫柔、清澈、透亮,多像土地的眼睛啊!

站在土地上,我是多麼的輕鬆、愜意和快樂啊!彷彿世界一下變成一面大鏡子,而鏡子裡只有土地和我。我隨意拾起一塊土坷垃,捏在手裡,坐在田壟上,閉上眼睛,霎時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塊小小的土坷垃。

我和土地是多麼的相似啊!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對土地永遠看不夠,想不夠,愛不夠。因為我就是一塊土坷垃,是它的一個最微小的部分啊!

原來土地曾經是我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啊!原來土地曾經是我童年的快樂之源啊!記得上初中時,我每天上學都要在土路上走三趟,路邊的田野和河水隨著季節的更替不斷變換著景象,是多麼的吸引人啊!那田野上的一朵朵蘭花、野菊花、牡丹花、油菜花是多麼的迷人;那撲扇著花翅膀的彩色蝴蝶在我的眼前和頭頂飛來飛去,經常被我抓住並夾在書本里做成標本;那四處亂蹦、不厭其煩地鳴叫著的蛐蛐和蟈蟈經常不知不覺鑽在我的腳底下,被我不小心踩成肉泥而慘不忍睹;那背上插著兩把大砍刀的螳螂總是讓我避之不及,膽戰心驚;那從草叢裡爬出來橫在路上的一條條綠色的草蛇,多少次出現在我的夢裡,並讓我在半夜裡驚醒……

啊!土地,是您帶給我五彩繽紛的世界!是您讓我學到了活生生的課外知識!是您讓我的童年變得如此充滿樂趣、冒險和挑戰!

土地,感謝您讓我學會了感恩,知道了父母的辛苦和生活的艱辛。

記得小時候,爸爸和媽媽總是天不亮就去地裡幹活,衣服總是沾著土或泥巴,手心裡磨得全是像石頭一樣硬的老繭,腰身彎得像成熟的稻穀,一天比一天低。他們春天牽著耕牛來回穿梭在田裡耕地,夏天頂著烈日蹲在田間拔草,秋天鑽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裡摘棒子,冬天裹著寒風站在空曠的地裡挖白菜、蘿蔔和紅薯。他們經年累月辛勤地給土地施肥、耕種、澆灌,把熱情、汗水無怨無悔地留在土地上。因為他們堅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土地是世上最不會辜負他們的東西,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夥伴。我從父母身上學會了感恩土地,又從土地身上學會了感恩父母。

土地,我是多麼地依戀您啊!雖然離開您二十年了,但我對您的愛卻還是最初的模樣,一絲一毫沒有改變。即使再過一千年一萬年,我想對您的愛也永遠不會改變。

土地啊,我是您的孩子,永遠都是!

4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認清一個人,三件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