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拿到國家賠償決定書的那一刻,安生雙手顫抖,抿了一下醬紫的嘴唇,突然抱頭痛哭,往事一幕幕湧上了他的心頭。

  我和安生因為文字結緣,只知道40+的他愛飲酒唸佛,從來不知這個中年男人,深沉的背後掩藏著不為人言的苦楚。

  那年我們一起遊寒山寺,他跪在神像前,雙手合十,虔誠地作揖,我偷偷嘲笑他,年紀輕輕,就嚮往禪意人生。

  遲到20年的判決,正義終究沒有缺席,如果人生能重頭再來,我仍選擇做個好人,安生的話說得我淚流滿面。

  他從來沒有想到,一次善意的舉動,惹來噩夢纏身,20年,將他整個人生都改變了。

  1997年,安生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那天,他和老同學約好去某財貿學院打球賽。

  當他在S市的人行道上,用力蹬著二輪子,前去赴約途中,突然看到不遠處一個騎車老人,為迴避逆行車輛而慢慢摔倒在地。

  他沒有多想,就把腳踏車放到綠化帶旁邊,然後大步流星走過去,幫老人撿起掉在地上的青菜,早點。

  扶老人起來後,哪知,安生欲轉身離開時,被他一把摟住,大喊年輕人把他撞倒了,還想耍賴皮!

  安生因此惹上了官司,老人家屬向其索賠三十多萬,住院一年,誤工費、營養費、交通費、醫療費、陪護費等。

  沒有攝像記錄,也找不到當時的路人作證,安生輸了官司,被判賠付對方一萬元,倔強的他,百口難辯,繼續上訴,二審時含冤賠付對方六千元。

  被判決以後,一家人頓時陷入了巨大的失落,東拼西湊,總算弄夠了六千元,在當時,這個數額是他們全家兩年的收入。

  年過半百的父親,悲憤難當,不讓他回家,安生就在一個開出租車同學那裡避難。

在一個荒蕪的工廠宿舍裡,他度過了人生最困難最無助的半年。

  背地裡被熟悉的人指指點點,從此安生的名字前多了一個修飾:那個撞人的大學生,以至於優秀大學畢業生推薦時,系裡不給他蓋章。

  他找到村黨支部,寫好的證明材料,再一次被拒絕。

  當大多數同學都找了歸宿,安生還在為一封證明自己清白的推薦信而愁眉不展。最後在親戚的幫助下,他進了某公司做臨時工。

  大家習慣喊他安哥,安哥平時話不多,只有喝醉時,我們才能透過他黝黑的臉膛,聽到幾句他發自肺腑的感慨。

  他說,記住,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選擇做個好人,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不要失去自己的人格。

  聽罷,我們常常覺得安哥莫名其妙。

  直到今天,他曬出了來自某法院的國家賠償決定書,我們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他蒙冤數載,從不為外人言說。

  當我們憤憤為他抱不平,出謀劃策欲找那個喪盡天良的老人,問個究竟時,他說不必了!

  做個好人,真的很難,我們還得選擇做個好人!行的正,坐的直,就沒有過去不的坎!

  “安哥,只是你這個好事做得代價太大了,困擾你這麼多年!”我義憤填膺。

  “不,正義的判決終究還是來了,我並沒有因獲得國家賠償而自喜,而是,獲得了一種釋懷,一種釋放委屈的欣慰!”安哥應該又喝醉了。

  “安哥,我就想去採訪一下當年訛你那個老人,只問他一句話,為什麼冤枉一個好人?”

  “不必了,我信佛,做個好人,無愧於心,世間所有的事情因果相隨。”

 遲來的判決,我們為之歡呼,大家在群裡紛紛發紅包放鞭炮為安哥慶祝,資深文友致安哥:

  忍辱負重二十年,

  委屈求全心淡然,

  真相大白主正義,

  撥開烏雲見晴天。

  感謝之餘,他平靜地釋放了20年的委屈。

  他胸中有血,心中有傷,但堅持做一個好人,痴心不改。

  每次聚餐,他一定是搶著結賬的那個人,每次發紅包,他一定是最慷慨的那個人,這就是大家眼中的安哥。

  當年,他找物件都會被人質疑人品,當被人屢屢以“你撞人那個事”來質問時,他的眼淚一次又一次憋回去。

  當我告訴他我要把他的故事實名實地寫出來時,他又拒絕了。

  “靜水,你可以寫,但不必實名,哥只有一個心願,你提醒大家一定要堅持做個好人!”電話那頭安哥鄭重其事。

  “下一次,遇到這事,你還扶不扶?”我繼續追問。

  “扶!但記得找人錄個像!”安哥認真地說。

  “我還需要你給我點細節,比如對你造成的傷害和影響。”

  “都過來了,感謝國家的法制,對案件的嚴肅和認真,在重審時,為我昭雪!”

  結束通話安哥的電話,作為一個職業自媒體人,我忍不住潸然淚下。

 含辱20年,對於一個年輕人意味著什麼?

  他會帶著心靈的鐐銬,去承受人生的繁重。

  他會在無人的深夜,舐舔內心的傷口。

  他會一遍一遍承受“你撞人那個事”的委屈。

  他會失去原本屬於自己的工作機會……

  某年春晚,沈騰和馬麗演的一個小品,叫《扶不扶》,我還清晰記得這樣一句臺詞——大媽,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

  我想沒有人願意見死不救,但若我扶起倒地的老人,卻要賠上自己的人生?誰還敢扶?

  如果大家都不扶,萬一哪天路邊倒下的是我們的父母,誰還來扶?

  做個好人,雖然很難,但我們還要選擇做個好人!只是幫助別人時,不要忘記保護自己。

  老人是弱勢群體,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同情和幫助老人天經地義。

  如果真的撞倒老人就該賠償,同樣如果老人得到幫助反過來訛詐,也應該付出代價。

  原則性問題上,老人犯錯一樣不能被原諒,弱者殺人一律同罪。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唯有建立規則,才能扶起人心,減少悲劇發生。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要不就等於零。

  就在人們紛紛覺得只有善良才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東西時,慶陽女孩跳樓,空姐打車遇害案的出現,又讓人們瞬間陷入了這個世界似乎不會好了的懷疑中。

  9月2日,在浙江金華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在金華市江北解放西路上,騎電瓶車的滕先生,扶起了身後一位騎電瓶車摔倒的曹先生,但在交警到達現場後,兩人卻各執一詞:摔倒的曹先生堅稱是滕先生超車時撞倒了他,而扶人的滕先生則說是聽到車後有聲音,才好心停下來去扶了一把。

  為了讓這種爭執停止,走訪的交警找到了一處監控。

  最終,監控的畫面證實了兩輛車雖然離得很近,但卻沒有碰到,扶人者滕先生確實是好心,曹先生是自己摔倒的。

  看到這件事,我不禁感到有些無奈。

  這個世界,還能做好人嗎?既然做好人大多都得不到好報,那是不是放棄善良去做個冷漠且惡的人,才是正確的?

  關於這個問題,在今天帶來的短片中,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短片來自日本歌手馬場俊英的《弱蟲》,配以動畫大師Tekken Parapara漫畫製作成MV,扎心的歌詞加上喪氣卻真實的生活畫面,讓人看得不由得有些心酸。

  片中,主角是一個天生就不願意做強者,也不願意欺凌別人的人,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樣,他如同一隻蟲子般,想要安穩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但命運有時候真的充滿惡意。總喜歡在人們承擔不幸時再來點風,再多點雨,讓好好生活變成一件困難的事。

  於是,在層層疊疊環環相扣的社會生存法則中,為了活下去,多數人都選擇丟掉了自己,開始流浪狗欺負著流浪貓,流浪貓又欺負著老鼠的生活。

  但主角沒有,在一大波的笑臉相迎得到冷眼迴應和明明自己沒有做錯卻被冤枉的事情中,他依舊選擇著不反抗。

  可他的這份堅持,卻並沒有換來好的結局。

  但在那一刻,看著主角的大哭和一旁押解他的警察偷偷流下的眼淚,我卻沒漸漸了最初心酸。更多的是對溫柔乃至是善意的思考。

  思考在這個世界上,究竟何為溫柔,何為善良?

  MV裡的主角,多數人所看到的都是善良如他,卻處處受到排擠誤解傷害,這樣的人實在是太慘了。

  但除此之外,我更多所看到的是他的溫柔並沒有錯,可很明顯的是他用錯了地方,這種不明就裡無所適從,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困擾和麻煩的一味退讓,就不能夠叫做溫柔善良了。

  而是蠢,是“爛好人”,是軟弱,是“活該“被欺負。

 我所堅信的是無論何時,善都是人性中最閃閃發光的東西,我們不該丟棄它。

  但所謂的善良不是對待任何事情和人都是採取一再的避讓、退忍的態度,行善之事你可以帶著不求回報的心態,卻不可以讓自己一直處於被動和忍受的狀態。

  處世為人最成熟的做法是好要有底線,善要有鋒芒。

  擁有溫柔的力量會讓你不會以欺凌弱小來彰顯強大,而是以平和的心態看待所謂強大與弱小。

  但這份溫柔並不等於老實可欺,用錯了場合,你不但達不到迎合世界的目的,還會中傷自己和愛你的人。

  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並不是生活在一個童話世界中,這個世界變好的速度,也不是靠想象就可以達成的。

  配合它慢慢向前的腳步,你只能在它沒有變成你理想中的樣子之前,更多的是先保護好自己,然後再選擇把善良的種子播撒出去。

  對於釋放善意這件事,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再儘可能地去做。這樣的話,我們就在有了柔弱的軟肋時又能帶著堅實的鎧甲。

  我相信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善良,缺的是明辨是非的理智。我們不該犧牲自己來揮霍最寶貴的這樣東西,而是更多在遵從內心的想法上去表達自己的善良。

  做到善其實很簡單,比如看見人家牆要倒,如果不能扶,那麼不推也是一種善良,看見人家傷心落淚,如果不想安慰,那麼不幸災樂禍也是一種善良。

  來人間走一遭,其實誰都不容易。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

  在這樣一個幾千年來崇尚禮的國家,老人既是禮的開始,也是禮的終點。我們的長輩,在我們心中永遠應該是中正平和,老而彌堅。

   60歲是人生的一道坎,是進入老年的門檻,子曰:六十而耳順。耳順者,解釋很多,可以是聽得進逆耳之言,也可以是聽人言而知是非,無論哪個解釋,都說明了一點,老年人已經磨平了所有稜角,變得中正平和,兼聽則明。這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也是老年人得到年輕人尊重的重要品質。

  然後就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所說老人最理想的狀態,當年過七十,人的思想與道德已經規範在合理範圍中,即使隨心所欲仍然合乎理性。禮在這一刻便渾然天成。

  從古到今,根據孔子的指點,中國人都把老人作為榜樣,作為仲裁者,作為精神依靠,他們是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乃至一個國家的中心,只要老人把舵穩住了,天就塌不了。

  但在目前的中國,一股歪風不脛而走,老年人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伴隨著到底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的質問,到底是老年人為老不尊,還是年輕人脫離了孝敬之禮,類似爭辯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老人的歌聲讓學生無法聽課;廣場舞的大媽趕走停車的居民;摔倒的老人賴上攙扶的學生;要求讓座的老人一屁股坐在少女身上;直到最近,因為公車停站較遠,一位盛怒的老人將手榴彈扔向公車司機。

  即使在素有尊老敬老傳統的中國,人們也不禁想問,這些老人到底怎麼了?一個無中生有的命題悄然而至,關於老年人的負面新聞正在增多。人們眾說紛紜,到底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

 老人摔倒扶不扶已經成為了一個哲學命題。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老人的壞可能只是一個偽命題,在老年化與自媒體發達的時代,許多事情被放大了。

  中國從2009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那一年60歲以上老人達到人口總數12.5%,達到1.67億人,僅僅過了4年,這個數字突破了2億,比例達到14.3%。1952年前後的生育高峰期人口全面進入老齡化。

  這不僅僅讓中國人口比重發生拐點,也導致了社會資源的爭奪。比如在早高峰的上班時段,也是老年人晨練時間,老年人與年輕人爭奪著有限的公共交通工具;隨著老年人口增加,他們的活動空間也在擴大,他們的活動、聲響也超越了原先資源的邊界。

  當然這種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問題,不能成為個別老人任性的理由,只剩下“從心所欲”肯定不行,重要的是“不逾矩”。

  有看法認為,目前正在進入老年的年齡段,正好是1952年左右出生,完全生活在新中國之下的一批,他們所有的人生都是在這樣那樣的運動中度過的,這些運動給他們生命帶來了極其負面的烙印,就像浙江扔手榴彈老人,那手榴彈就是文革時候遺留下來的。

  內因外因雙重作用,加上自媒體的發達,頓時讓某些問題老人曝光在人們面前。只是這些老人畢竟是少數,無法代替整個老人群體。

  當廣場舞的音樂驚天動地,當早晨的公車總有老人衝鋒在前,當身邊的白髮旁若無人地大聲聊天。我們不要輕易責怪他們,或者是要走很長的路,或許是年紀大了耳朵不太好,對於正在走入夕陽的老人,都該多幾分理解和關懷,這是他們最需要的。

  其實老人需要的只是一點關愛和活動的空間。

  按照孔子所說,“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這裡講的正是一位老人應該做到的模樣,就是年輕時講孝悌,年長了能正身,年老了能耳順不逾矩,方可以成為年輕人模仿尊敬的物件。

  在中國人眼裡,老人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他們面目慈祥,說話平和,處事規矩,待人以禮,以德正身。

  他們規定著家庭中的禮,以身作則,教育年輕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言寢不語。

  他們不怒而威,不會輕易口出狂言,但只要一個眼神,一聲咳嗽,柺杖一戳,晚輩便老老實實不敢造次。

  他們應該是鏡子,所有人都在他們身上照亮自己的缺點,找到自己的長處,學習老人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認真負責的處事原則。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他們始終是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乃至國家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雖然在這個物質差異化的社會里,不少老人還需要晚輩贍養,但只要德高望重就不會因為物質需求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

  在這樣一個幾千年來崇尚禮的國家,老人既是禮的開始,也是禮的終點。我們的長輩,在我們心中永遠應該是中正平和,老而彌堅。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網路的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