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痛苦的原因各式各樣,因為貧窮,因為疾病,因為別離,因為災難。但是還有一種痛苦,是因為被未知折磨得筋疲力盡,因為不能跟自己和解,以及因為行駛得太遠而沒了轉彎的勇氣。
人只是大自然的物種之一,不是萬能的,有太多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有原則地拒絕是防止痛苦產生與蔓延的重要手段,經濟學上說要學會及時止損。承認不足,學會拒絕,其實就是在管理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值,讓對方知曉自己的習慣、自己的脾氣、自己的能力,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客觀友好地相待。適當的期望值,可以守住了人際交往的界限感,守住了那個叫做“自我”的領域。
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有某些無法讓人接受的部分,再美好的人也一樣。所以不要苛求別人,也不要埋怨自己。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是一種閒適,邊走邊看是一種優雅,邊走邊忘是一種豁達。兩看相不厭,唯有敬亭山。山水悠悠,脈脈無言,人尋知己,不如幽篁裡獨坐,彈琴復嘯,山峰青竹與孤人,便是自在。在人間劇場裡行走,先得有一個好的自己,古人說修身為本意即在此。
儒家的修身,佛教的修行,以及道家的修養都是相同途徑。都是為了讓人圓融無礙,自在隨緣,過上不費力的生活,接受一切的發生,更投入、更熱愛、更敏銳地去帶著熱情、動力、智慧去生活,隨喜悅起舞,陪悲傷哭泣,看雲淡風輕,觀山高水長,燈紅酒綠,品百味人生,全然經驗,卻不當真。放掉僵固的執著與對抗、逃避與恐懼。
哲學本也相通。西方哲學家海靈格說:“所謂的自由只不過是臣服而已,——一個人懂得臣服自己的命運,那會是最大的自由。很多人喜歡去追求,追求這個,追求那個,但到頭來結果未必是好的,臣服就是不用去追求,把結果是什麼交給比你大的那個整體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