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故事很漫長,30歲卻像一個里程碑,不像人生前面的個10年那樣的沒有一絲絲的感觸,10歲的你人生還處於懵懂期,吃喝玩樂,數著天過日子,20歲的你已經獨立了,愛情、學業和未來的事業都是你美好的追逐方向,每一個發薪水,安排好下一個月的計劃,數著月過日子,30歲的你卻對人生陷入了無盡的思考,是呀30了,上有老下有小,沒有年輕的拼搏勁,也肩負了太多的東西,怕自己的一手不怎麼好牌被打爛,人生好像沒有給你留下多少從頭再來的本錢。

大家好,我是小飛龍,一個將牌打廢了的人,30歲不期而至,現在就覺得自己在做一個長得不得了的噩夢,怎麼都醒不過來。好想有人將我喚醒,告訴我這一切都只是夢而已,我還是那個曾經的少年。

大學畢業虛歲二十四歲時以為時間很漫長,但而立之年的我回首過去卻覺得大學的時光彷彿還在昨天。想必不惑之年的我,回望三十歲也是這樣。二十歲對自己的人生有廣闊的設計藍圖,但一年一年的時光只是在無情地告訴我一個事實“年輕人,社會沒有你想的那麼完美”,彷彿一切都是一個笑話。

30歲對人性有了深刻的體會,人處逆境,剩下的只有那一絲絲的落寞和淒涼,“為善為惡,逐境而生”。男人沒有好的事業就沒有脊樑骨。生活的圈子充滿的都是利益與喧囂,那份安靜獨處的美好早已消失在時間的列表。或許那天悄然地離去,為之流淚就幾個人吧,在這個世界能夠留下的波瀾也就這些罷了。因此漠視一切喧囂,看淡一切感情。明白自己在世上只是路過,猶如一部電影裡的龍套一樣。

20歲的迷惘,將我的人生推向了絕望的深淵,一味地放逐和單調乏味的生活,放棄了本應奔跑的步伐。或許那個年紀的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階層侷限在哪。二十多歲應該是刷學歷、學技能、進大企業核心部門提升眼界和專業能力的階段,找靠山,抱大腿。無知,職業生涯的基礎階段被自己廢掉了。

每個老闆都喜歡給人畫餅,給你一片廣闊的未來,將那些繁複而沒有人會提升自我的工作,推給年輕人幹,年輕人為之付出時間和青春拿著不變的工資,自己則賺的盤滿缽滿。而那時的我們很難意識到這點。在高檔CBD上班只是看上去的體面,每月幾千塊只是為自己現階段的溫飽買單,但是對自我價值和未來的職業生涯沒有任何的幫助,浪費的時間才是最大的虧損。比如這些職業:電話營銷、網路推廣、產品專員、XX客服。。。光長年齡不長本事的坑。企業發展需要大量這樣的崗位,是的對公司的價值是必不可少,但這種崗位你覺得是非你不可的事情嗎?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不要覺得自己為公司賣命那麼多年怎麼怎麼樣,在公司老闆眼裡你只是一個過客,老闆不會明講罷了。

為什麼國企、公務員被人們稱之為鐵飯碗工作?對於這個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私有企業工作的人,不像體制內的人可以混一堆的職稱、證書憑藉這些東西可以安安穩穩地等到退休。但私有企業工作的人們如果職業不能持續增值,對公司失去了價值,將來年紀大了之後的生活難以想象。

回望社會中產,精英階層,為啥在子女教育上耗費巨大的財富。高考不行就送出國深造鍍金。步入社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進入核心圈。那些電視裡面的狗血從基層成為霸道總裁的都是給年輕人的麻藥。細品馬雲說他面試不看學歷看人品,可是他兒子為啥在加州大學讀書。

人生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間每時每刻都在消耗著人的價值。想想那句在高考前老師的話,人生不怕不努力,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埋頭幹活,並不是真正的努力前行,因為你沒有抬頭看遠方那前進的方向,沒準現在的你不過是在原地打轉罷了。 錯誤的人生觀、職業觀、自我認知讓我走了好長好長的岔路。

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這就像下棋,走錯關鍵幾步,後面就很被動了。高考,選專業,考證,考研,出國,第一份工作。靜下心來讓時間沉澱一下,找準目標才是人生的出路。要不然別人上了職場的高速公路,而你還在市區裡面堵車。

“三十而立”並不是立業,應是立志立三觀。保持信念,不再幻想,每一步都腳踏實地,保證可行性。做自己能把握的事情,對自己、職業、行業有清晰的瞭解。知道自己每天、每月、每年都會發生的變化。

人生並沒有那麼多的順風順水,生命的可貴並非是那句年輕就是本錢能草草囊括的,是年輕是有時間,但不是讓你任意揮灑的,一天健康不再,生命終結。你所擁有的學歷、財富、能力、人脈,在死亡面前毫無意義。追逐名利無非是要人崇拜。別人的崇拜、欣賞、愛慕當時很受落,但都會隨著此身的衰老和死亡而去,無一例外。所以愛惜吧,在世上是咱們不過就一過客,幾十年後都是一抔黃土。大家都在駛往終點的列車上,沿途的旅人只是沿途風景的一部分,終點站空無一人,空無一物。我來一趟人世難得,單是來到就已經是極其幸運,年輕力壯還能前行很長的路。

三十出頭,恰是人生上半場的尾聲,下半場尚未開打的階段,比賽遠未結束,豈可認輸?生命的價值遠比我被騙的37W來得更加重要,雖然負責但相信吧,社會的光還在照耀,黑暗的人生將以此為燈塔起航。

11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人過40歲之後,要學會“留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