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面對熊孩子時,你是否希望自己當性情溫和的父母,即使孩子把家裡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吃飯的時候不認真吃飯,寫作業的時候不認真寫作業,也得忍著脾氣好言相勸。
作為員工,面對領導和同事、客戶時,你是否希望自己是外向樂觀的人,即使今天的你因為加班身體疲倦,因為任務繁多、思想負擔重,也得笑著應對別人的交談。
因為如果真實的心情和狀況完全暴露,後果可能更糟糕。朝孩子發脾氣,孩子立馬哭給你看;對別人沒有好臉色,背後說你不好相處,甚至還會招來投訴。
每天把暴躁、煩悶留給自己,身處這樣的環境你會產生厭煩感嗎?你也許曾經多次告訴自己,其實自己對當下的現狀表示還可以,沒有很好,也不會很差,但有時候還是會對周圍的一切產生疲倦。
其實這樣想的不止你一個人,小清新日劇《森林民宿》,石橋靜河飾演的保育員也是如此,她很喜歡小孩子,所以選擇了現在這個職業,但有時候會非常強烈地想要一個人獨處。
既然她喜歡小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想法呢?因為平時的她,很想把自己積極樂觀的一面呈現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希望教育孩子長大成為一個溫和善良的人。也許她是一個內斂的人,卻需要向別人呈現另一個形象,表示自己是外向的。
這樣的她明明已經很疲倦了,為了孩子接受到正能量,勉強自己樂觀應對,假裝自己很堅強、假裝自己活潑開朗。
成年人的世界不就是如此嗎,一邊用假裝包裹自己,一邊把真實的自己掩藏。
1、其實不止當今社會的人們在假裝地生活,古今中外,假裝是常態。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這位寫出《月亮與六便士》、探討生活與藝術的著名英國小說家,也是一名劇作家,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用自己真實的筆觸,描寫出假裝得很辛苦的真實亂象,寫出了《第十個男人》、《佩內洛普》、《傑克.斯特勞》這些關於人們假裝的戲劇,三部均編書於《假裝得很辛苦》。
從小失去父母的毛姆,有悽苦的童年,加上身材矮小、口吃嚴重,他成長為一個內向的人,但並不妨礙他擁有敏銳的雙眼和豐盈的內心。他的經歷豐富,學過醫,以醫者救護的身份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遊歷過中國,去過拉丁美洲和印度,這位經歷過戰火、看過底層人民艱辛的毛姆,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觸所感都付之筆下。
《第十個男人》、《佩內洛普》、《傑克.斯特勞》是三部懸疑風格的劇作,裡面的主要人物,都是假裝的高手,有人假裝堅強,有人假裝幸福,有人假裝痛苦……一百多年前書寫的故事,既是當時的社會寫照,又是當今的社會真實。
2、“假裝”這個詞是貶義詞嗎?它是遊離在貶義和褒義之間的詞彙,主要看人們怎麼理解它。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假裝的人是一個虛偽的人,因為對於“假裝”,理由很多,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社會如此紛擾,各人有個人的心思,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個體,每天需要面對不同的人。只要你不利用“假裝”去傷害別人,只是用假裝包裹自己的內心,把想要的樣子呈現出現,希望在別人眼中的自己、是自己希望和別人期盼的樣子,無傷大雅。
200多年前的阿圖爾.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描寫了自己的哲學想法,這位哲學家,成長於優渥的富商家庭,見慣了社交場面,看到了當時商人的庸俗和文人的虛偽,踏上的是不同於家庭設定好的道路,選擇與哲學為伴。
他在這本人生之書中呈現:人的自我、人的所有、人在他人眼中的樣子。
●人的自我,指的是人的身體、外貌等外在的,及性情等內在的一切;
●人的所有,主要指擁有的財產和所有物;
●人在他人眼中的自己,可以理解為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其實這是需結合前面兩項的綜合看法。
人的自我、人的所有其實很好理解,是個人本身既有的;而人在他人眼中的自己卻有不同,可能自己展示給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樣子,可能不同人看到和理解的你、也會有所不同。書中指出的是別人的看法本身對我們的幸福無關緊要。
但人性是有弱點的,希望給周圍的人留一個好印象,可能是出於自尊心、虛榮心的考量,也可以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也可以是與別人和諧相處的方法。這是無可厚非的,總不能隨隨便便就在別人心中留下你很糟糕的印象吧?
“假裝”不是道德錯誤,畢竟好印象可以讓你我都處於舒適的氛圍中。
3、在必須的時候假裝自己、讓彼此舒服是社會需要。那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不用將自己包裹得如此辛苦,不用時刻琢磨會給別人留下哪種印象,可以偶爾放下,找個時間把自己還給自己,適當的遠離周遭的一切,適當的獨處,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畢竟別人的看法對於自己的幸福無關緊要,誰還不是個“寶寶”。
正如《森林民宿》里民宿女主人說的:每個人都有想要獨處的心情吧,正因為有時想要獨處,所以才會覺得與人相處也是快樂的吧。
選擇把自己還給自己的時間和方式因人而異。
《森林民宿》的石橋靜河選擇獨自步行去露營。
之前網上有人說,每天開車回到家樓下,喜歡在車上停留,自己面對自己,然後再下車回家面對家人,其實這就是一種獨處方式。
我弟弟是一名教師,每天面對一群熊孩子,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雖然有時候也會感到疲倦,但仍然每天把自己積極樂觀的一面帶給孩子們,付出自己的正能量。
業餘時間他自己獨處的方式,是穿上跑鞋跑起來,從最初的2公里、3公里、5公里,到現在10公里。跑步是完全可以一個人做的事情,在跑步時心跳加快,內心卻無比安寧,思想放空,看路看樹,與內心的自己對話。
我自己工作之餘,天氣不冷的時候,每天或隔天去游泳館,中午的時間交給它,游泳是我願意一直堅持下去的運動,目前已經堅持了3年多。在泳池放空自己,重複著一樣的動作,心裡卻無比放鬆,這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任何人打擾。
以上都是個人獨處的方式,也有人可能有多樣選擇。我的一個同事,家裡有兩個娃,自己獨處的時間,是隔一段時間放下家庭瑣碎,有時候一個人去周邊尋找美食,有時候週末自己出去旅遊,或者帶上母親或者帶上丈夫出去散心,有時候全家總動員也不覺得辛苦,因為她認為只要能出門,而不是每天工作、每天整理家務,就是放鬆自己的時刻。
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有想要遠離周圍環境的需求,而方式方法由自己尋找。
假裝得很辛苦,是為了相處愉悅,偶爾的獨處,是為了重整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最舒適的狀態,與內心對話,把自己還給自己,用最好的狀態迎接今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