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酈
“我們就像一條生活在水裡的魚,卻從來沒有反思過我生活的這片水域。”2020年,不論是全世界應付疫情,區域性戰爭或個人絕境,我們都清晰見證。共振的時代背景,要尋找意義,必須像逆行者一樣,在“自我賦予”的價值中,去尋找。
在歷史的記憶,在清晰的夢裡,總有許多條河流,或者清澈,波光粼粼,或者激盪,飛珠濺玉,在我的心頭流過。每一條河流就是一本書,或者婉轉,或者奔放,或者平靜。它們流過樹林,流過野地,浸潤著我們的心扉。那裡清澈對映雲彩、青草,魚蝦遊弋;那裡蕩胸生層雲,一念一世界。
2021年的某一天,閱讀到《世界華人》雜誌袁若雲女士的《一本書和一條河流》:“一本書剛剛合上/彷彿覺得螢火蟲還在閃爍/寂靜無聲//河流還在流淌/綠與陽光從中升起/溫柔而溫暖/穿越我所有的憂傷/忍不住再次開啟/有云霧繚繞不見首尾/有尖銳匕首直擊心臟/吉光片羽足以慰餘生/我深潛享受/風暴的靜謐”
心頭一震,有一種難以言表的興奮與憧憬,突然有一個聲音在我耳朵想起:你應該去一個地方,那裡有清淨與正覺,可以滌盪你的身心。
遵循心靈的呼喚,我沿著一條詩意的河流,去尋找失落的元神。這是令人流連忘返的一段路,其境清幽,千回萬轉,趣味無窮。有時是聲喧亂石跳波相濺,我彷如一隻小鳥,在澗中鳴叫跳躍,不問流年;有時是“色靜深松裡”,境界獨清幽,我可以松下打坐,任清風徐徐入懷抱,素琴悠悠繞胸廓;有時則是“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可以在“輕舟短棹,綠水逶迤。”中享受芳草長堤,隱隱鷗鷺處處飛的美景,感受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的靜謐;或者靜靜觀察“微動漣漪,驚起珍珠四濺飛。”的驚豔,激起曠古未有的激情與詩意,感恩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或者在無垠的水域,驚歎遠處的地平線,水天相接,感悟天人合一。
但見清川澹如此,我心素淡氣自閒。這些心生的河流,“水色異諸水”,永珍倒映其中,可以除煩滌濾,給你一片安心之處。它們不就是內心的化境,不就是自然與心靈相濡以沫的親密?動與靜,高遠與深邃,壯美與遼闊,會讓你卸去所有的鎧甲,把自己變成一個天真的孩子,令你領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自在,回到精神的原鄉。在這片烏托邦的夢境,禪意會浸透身心,使你面對塵世間的紛擾,也能釋懷,在般若自在中享受從容淡泊、寧靜和善。
當然,作為一條魚,享受不同的水域,這些還遠遠不夠,傾聽關乎河流的深層對話,審視水流的哲學,更是不可或缺的課程。溯流而上,這樣的智語俯拾皆是。孔子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屈子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老子則說:“上善若水。”......
告子與孟子的一段對話尤其令人心有慼慼。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認為,人性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就像水流本來不分東西。而孟子的說法更具有思辨性,他認為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而水的飛濺和倒流,是人為的因素。是形勢使然,人性的不善也是因為本性的改變。
生命中曾經逝去的美好東西,其實寄寓在特定的世界,當你穿過時空的隧道,走進記憶的河流,腳步停駐,翅膀降落,在這真實或者不真實清靜而唯美的世界它又重新被召喚出來,與它相遇。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回返追尋中,你會再次去認識生命本身,清淨本身,從而敬畏生命,做好自己,重獲新生的閃光點,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如何珍惜眼前,把握當下,種下善的種子,用心靈的河流澆灌,使之成長為一棵婆娑的大樹,廕庇每一位前行的路人,淨化周遭的空氣,也完成自身的蛻變!
廣東省僑界作家聯合會會員,詩人,作品多次獲大獎,選編進各種文學版本。企業高管,愛心大使,捐建過希望學校,資助過困境兒童大學生等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