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教會我的道理
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拜訪了一位哲人的小屋。
書中的“禪師”很了不起,他是精修多年阿德勒心理學的哲人,知識淵博,閱歷豐富,充滿了對人生的領悟和洞見。書中的“青年”也很了不起,雖然他內向、敏感、自卑,但是他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從表面看,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來自於心靈。阿德勒的心理學體系,就是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
從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學者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些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可書中卻說:“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所謂的心理症狀並不是過去經歷的產物,而是為現在的“目的”服務。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
我們很多心理困擾都來自社會和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正是這種評價體系造成了人的驕傲與自卑。而人們又常借“愛”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實。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是否接受,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
很多人目標遠大,覺得只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人生才真的開始,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正如《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中所說,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阿得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其實我們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種勇氣,是我們人生問題的最終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