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過了人生的立秋之年後,開始擺脫掉很多世俗的外界干擾,越來越深地向內觀望自己,隨著對自我瞭解的逐步加深,漸漸地確定了面對這個世界時,可以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的姿勢,那就是寫作。

我是一個不善於在人群中言談的人,不愛熱鬧,不喜爭論,人聲高漲的地方會感覺到迷茫和無所適從,而清寂的環境則讓我冷靜自如,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更能讓我找到精神的皈依。而寫作這樣的方式,能讓我獨居一隅,帶著靜靜的思考,以一種理性的方式溫和地向世界發聲,是讓我感覺到最為舒服的方式。

同時,也覺得用蘊含了縝密邏輯的文字發聲,更能支撐起我的精神強度,託得起我的立體和豐富。

確定了寫作這件事之後,也開始圍繞著這樣一個核心勢能展開了一系列的輔助訓練,開始展開一定量的閱讀,方便快捷的電子書,書香四溢的紙質書,每天都會去迴圈涉獵,竭力地去汲取著新鮮的知識。

除過書籍之外,也有意識地開展更為廣博意義上的閱讀,會用心地閱人,閱事,閱自然,閱萬物,會用心去感知這個界的律動,這些都是可以為寫作而積累的素材,在這種持續蓄力的過程中,我捕捉到了更多的寫作視角,筆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精力的分配上,我們總是會顧此失彼,難以周全。對閱讀與寫作過多時間的投入,從心理上分散了我對日常生活的傾注,因而這一面的弱勢就慢慢地顯現了出來。這一點主要表現在自己的廚藝上,我可以把居室打理得窗明几淨,花香環繞,書香四溢,但唯獨對廚藝不願深入。

總覺得這是一項精神強度不高的瑣碎事,對此抱有一定的認知偏見,覺得忙於柴米油鹽會花費掉很多的有效時間,一頓飯從買菜到擇菜再到做好,通常花費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碰到特殊的生活節點需要設宴時,做一頓飯的時間會花費得更久。

一個白天當中光是做飯吃飯這件事情,基本上要耗去三分之一的時間,如果再遇到一些其它的日常瑣事, 一天的光陰就會被這些低效的勞動消磨掉,這樣的一天,就覺得黯淡無光,絲毫沒有質量感。

於是,對於做飯這件事情,總不想投入太多時間,總想把時間勻給那些能給自己帶來價值感的事項上來,有時也很想追求飲食的精緻,但心血來潮之後很快會淺嘗輒止。

因此,自己會做的菜品很有限,很基礎,也很通常。為此,涵寶常拿幾本被我買來後卻很少翻看,用來學做飯的菜譜放在我面前,用極其期待的口氣對我說:“媽,你抽空多看看這些書,學做幾個硬菜,好好滿足一下你兒子的腸胃。”

每每這時,我都會感到既好笑又自責,意識到在駕馭日常生活的能力上,這其實是一項很大的失職,覺得自己身為一家之主婦,肩挑一家味蕾這樣的重任,實在不可以輕視。

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時,明白了汪老的第一嗜好就是吃,而且愛吃善做,在他的字裡行間中,你總能嗅到一股芬芳濃郁的煙火氣,這種溫潤的煙火氣息貫穿了他全部的生命脈絡,也給予了他無窮的慰藉,因此,即便一生起伏和辛勞,但他的精神質地上總透著一種分外篤實和甘甜的味道。

這種氣息從他的筆端發散出來,化為一種綿長的妥帖的力量,也傳達給世人無窮無盡的潤澤。

其實,仔細想一下,一頓豐富精緻的美食,能給我們勞頓的生活帶來多少的潤滑和疏解啊!當我們塵霜滿面寂寂而歸時,和家人圍爐而坐吃一頓美味的佳餚,能過濾掉多少的辛勞!

當我們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時,一桌可口的飯菜,能增進多少的人間情誼!

這些縈繞在舌尖上的至味,讓一段段素白的日常時光變得生機盎然,讓我們覺得:人間是如此的值得!離我們最近的幸福,最能讓我們可親可懷的溫熱,不就是這尋常日子裡的一餐一飯嗎?

下午,作別書案,上網認真瀏覽了一些美食教程,然後,開始淨手,洗菜,切肉,備料,認認真真地煎炸了幾味小吃食。其中,蔬菜丸子最喜人,用青蘿蔔、胡蘿蔔和白菜作餡,三味層層鋪陳,均勻地糅合在一起,蔥綠、嫣紅、玉白三色相間,清麗俊秀,明豔照人,泛出無限迷人的溫度。

我想,往後餘生,我會盡力用手托起生活的兩個切面,努力營造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既向生活要一半詩意,也要一半煙火。

7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追求“獨立”還是追求“融合”,這是一個人的重要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