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追求“獨立”還是追求“融合”,這是一個人的重要價值觀。如今,不少人都把“獨立”當做生活的理想,也做為標榜自己個性與衡量是非的標準。什麼是“獨立”?每個人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誰也不依賴誰,誰也別佔誰便宜。這樣的社會秩序下,就像老虎、獅子各有各的領地、各活各的,也可以“生生不息、源源不斷”,並無不妥。而現實矛盾往往出在“只要獨,不要立”上。

“獨”在傳統的中國思想中,從來就不是什麼褒意詞。“獨守”“孤獨”“獨斷專行”……帶“獨”字的詞語,幾乎找不到一個好詞。哪怕是“獨善其身”,那也是不得以而為之,叫“窮則獨善其身”,一旦擺脫了“窮困”的境遇,還是要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的。對比一下中國人所說的“獨善其身”的這種“獨立”,跟西方人所說的“獨立”是一回事麼?“有錢才能獨立,沒錢怎麼獨立?”差別太大了。於是,就像西方人明確告誡子孫“知識是原罪”一樣,中國人也明確告誡子孫“慎獨”。

對於信奉絕對“獨立”的人來講,“獨”就意味著“我是我”“別人是別人”。那麼,“別人”對於“我”來說,要麼就是“效仿的目標”,要麼乾脆就是“挑戰者”。一旦“我”對這個“效仿的目標”沒什麼興趣,或者努力之後發現自己無法達成而選擇放棄,那麼“別人”對於“我”來說也就沒什麼意義了。如果“別人”對於“我”來說是“挑戰者”,那麼搞不好就會心生“羨慕忌妒恨”,甚至會走極端“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所以,要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把“獨”做為信仰,無需當面去問,只要觀察一下他對別人是否“冷漠”、是否“羨慕忌妒恨”,一目瞭然。

中國的哲學家早就發現: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價值,都是必須藉由他人才能體現。比如說,讓一個人做自我介紹,如果他只說“我叫XXX”,那麼儘管知道他的姓名,也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我們還是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還是“不知道他是誰”。非得等他說到“我是XXX的家人,XXX的同學,XXX的朋友”,我們這才心中一下子豁然開朗了。於是,絕對的“獨”就意味著“沒有身份”,走在大街上,在別人眼中就如同空氣一般。這種存在有什麼意義?去跟一個1960年以前出生的中國人去談“獨”的意義,他們往往都很難理解:“獨”怎麼會是好事呢?就算是“獨立”了,那“獨立”和“孤立”有何分別?都活成了“孤立”,你不理人,人不理你,沒有彼此的人情,這種狀態有什麼值得嚮往的?當然,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不是說“獨立”就是錯,而是要知道“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彼此之間相處時就要注意保持好距離”,信奉“獨立”的人跟信奉“融合,天人合一”的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一旦走得太近就容易產生爭執。唯有注意敬而遠之,才能相安無事。

2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簡單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