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來做什麼?我該怎麼做?
昨天看到一位音樂人走之前留下的一篇觸動人心的“小作文”,從中看到了他的過往,看到了他的不捨,看到了他的灑脫。反躬自省,讓我不由得想起了上面三個問題,怎樣做到最後能讓自己有一個無愧無悔的自評呢?
我是誰?每個人都一定有自己的答案,現實存在的身體是我,身體成就的名位是我,個人所思所想的永恆的精神是我等等。
這個身體是我嗎?身體,有來有往,有生有滅,終為暫時的存在。
這個身體獲得的財富或者名位定義下的人是我嗎?這些記載了我在世間暫時存在過的痕跡,別人透過這些痕跡瞭解我,定義我。這個身體當下擁有的財富只是一個階段屬於我,但我只是一個階段的保管者,而非最終的擁有者,暫時佔有的財富也終將回歸到社會的再分配之中。身份、地位本身凝結了過往的自我實現和社會承認,它們能看到某個側面的我,但不等於我,也不是我存在的唯一價值。另外它們和我的身體一樣,也是暫時的存在,來了還要走的。
既然這些都不是我,哪什麼是我,我來到這個世界是要做什麼樣的自己呢?
每個人對自己來到世間到底要做什麼,也同樣有不同的答案,與對“我”如何定義相關聯。認為身體是我的,選擇追求財富,追求更長久的存在;認為身體承載的名位是我的,選擇追求自我實現和社會認可。只要同世間的規律相合,與個人的自我價值評價相符,都是一個很好的自己。
對於孩子,需要做一個好爸爸;對於父母,又需要做一個好孩子;對於朋友,需要對得起“朋友”這個稱呼;對於社會,需要在不給社會添麻煩的基礎上儘量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而對於自己,是成就以上所有身份的前提,要做一個合於道,合於己的人。努力去成為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成為的樣子,就是我在這個世間應該做的事。成為這樣的種種所思所想所為的合於道、合於已的思想的我,就是我所認可的我。
知道了我,又該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呢?
有人說要“無所為而為”,不為了滿足自身居功的意志或者某種目的去做事,為所當為。
有人說要“無為而無不為”,對待每個人,處理每件事都順應規律而行,尊道而為。
還有人說要“無心而為”,在不起心動念處,做平常人,為平常事。
對於如何成為該成為的自己,儒釋道三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選哪種方式,要在實踐中去找適合自己的答案。
受開篇之事的觸動,覺得實踐的一種方式是向死而生,讓每一次實踐都時刻都懷著對生的珍惜和敬畏,讓每一個思想都能用一生的長度去思考和衡量。“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以彌合理想和現實的裂縫,讓覺悟不僅僅是覺悟,讓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人最珍貴的遇見,是遇見真的自己。
嗨,自己!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