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我們所謂的無力感,是從哪裡來的

上一次深刻的無力是在疫情時,在家準備寫文章,但是沒有好的主題,老師也沒有給個很好的建議,只叫我多寫就好了。當時那種無力、迷茫的感覺,就像是困在大山裡的行人,想出來,但就是出不來。好在後面磕磕碰碰想明白了一些,也就放下了一點。

無力的解釋,想要解決某個問題,但是怎麼努力好像都不能達到自己的期望。與無助區別的是,無力時使用過方法後產生的感覺,而無助是陷在困境中沒有人幫助。

越長大,就越有更大的機率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才會那麼渴望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也覺得沒必要和別人產生衝突,從而迫不得已和自己本不那麼喜歡的事情和諧。忍受本來就是一件有可能產生內傷的事情。不習慣表達不喜歡,不喜歡主動。這些都是一些需要冒險的事情。等待別人的主動,越來越不容易主動,越不主動就顯得越不入流。然後又習慣性的把這些所有的一切歸因於性格。

這個年紀該有的活力呢?難道我們都老了?老了才會覺得無力。或許是沒有做好去面對“風險”的準備。但好像又不是。怎樣才能真正快樂?

我所能想到的:

身心健康。健康的定義: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

社會適應良好。所以接上還需要一定的社會支援。

以上都是一些很泛的說法。我來告訴你怎麼做。

多和別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去和別人交流,往往在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一個和別人長期缺少溝通的人,往往就像缺水一樣,剛開始會覺得還好,但是時間長了,就會產生難受的感覺。因此溝通和生理需要一樣,需要被滿足。

遇到問題,先要求助。求助不是丟臉,而是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的方法,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

去做一些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嘗試去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是給枯燥的生活保鮮的一種方式,也是讓自己產生活力年輕的一種方式。

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怎麼說,還是我說的不夠好。畢竟很多的應對方式形成也不是一早一夕的,要改變也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改變的。那也就是說,慢慢來,下一次你記得儘量不去按照自己原有的應對方式去做,試試看。

6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深入人心的感悟句子,增長人生閱歷,值得反覆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