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身體裡其實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因為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又各有性格,在我們成年以後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其中,“我不配”的內在小孩是這樣的,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生活。
TA們自卑、自我價值感低,覺得自己只配不好的、殘次的東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總是選擇不好的東西,做出一些在別人眼中很委屈自己的舉動。
TA們為什麼會有這些舉動?怎麼療愈?
首先是父母對孩子有偏愛。
父母的心理並不都是完美的,一碗水端不平,會顧此失彼。
通常父母偏愛老大,老大是第一個孩子,父母都是初體驗,會對這個孩子投入更多感情,但也有例外。父母還偏愛有重病的孩子,因為內疚想彌補。
當父母偏愛這類孩子時,會怎麼對待其他孩子?
比如奉子成婚,老大就會不受待見,反而喜歡老二,因為老大來得不是時候,破壞父母的現有生活節奏。
比如重男輕女,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就偏愛老二。被嫌棄的大女兒要做家務,照顧弟弟,好吃的先給弟弟,只能吃弟弟剩下的。
還有重病孩子的兄弟姐妹,得不到或得到很少父母的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妹妹從小體弱多病,父親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妹妹身上。常年不得父愛的松子,意外發現扮鬼臉可以讓父親笑,便不時這樣逗父親,卻不料弄巧成拙。
父母對TA們的態度,讓TA們覺得“我不配”擁有好的東西。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TA們不得不習慣最差的東西才是自己的。
其次是社會價值觀和風俗習慣。
有些地方現在仍有這樣的傳統,家裡來客人了,女人是不能上桌吃飯的。女人把飯菜做好之後,客人們在桌上吃,而她們只能呆在廚房吃。
她們已經習慣這種觀念,呆在廚房才是她們“配”的東西。
社會對某個群體的定位讓人產生“我不配”的內在小孩。
表現在工作中是這樣的,有的女性工作做得很出色,同事表揚她,她卻認為是運氣,自己做得不好。
最後是自卑心理導致的自卑行為。
有個女孩長得漂亮,成績好,人也能幹,卻嫁了一個渣男。周圍的人都很不解,原因很簡單,女孩很自卑,感覺自己配不上那些條件好的人。“我不配”的內在小孩提醒她,你應該找個差的。
這跟從小被父母的打壓有關。
父母想要男孩,你是個女孩,你的優秀父母看不見,即使看見也不會承認,因為這沒有任何意義,你要是個男孩該多好啊,父母心裡只會這麼想。
父母覺得你遲早是別人家的,不會給這個家帶來榮譽,所以,你的優秀無關緊要。
表現出來就是,父母不給你買新衣服,你不配擁有好的東西,或許無意識覺得你不配擁有好的生活。
二、不配感的影響
如果孩子在“我不配”的環境中長大, TA就會選擇那種自己認為很“配”的生活,但這種生活在別人眼中是“不配”的。
所以,TA會把自己弄得很慘,生活也是一塌糊塗。
在戀愛婚姻中,即使有一個很優秀的伴侶,“我不配”的內在小孩也會一直提醒她,“我配不上這種人”。把自己好的親密關係破壞掉,去追尋一段不穩定的、不安的關係。
在她眼中,不穩定恰好是最大的穩定,不安全就是最大的安全。
你相信自己不配,就真的會被厭棄。
三、療愈的方法
我們每天拼命學習、努力工作、積極爭取,為的就是獲得更好的生活。可是當老天爺真的賞賜給我們一些幸福時,我們卻說自己不配擁有。
只有走出來才能面對更好的人生,你值得的。
療愈的方法是:可以用好的關係覆蓋壞的關係,但做起來很困難。
可以選擇跟父母坐下來好好聊一聊,畢竟大多數父母只是方法不當,能和解最好。
在《療愈你的內在小孩》一書中,作者說:“如果TA有幸碰到一個人,這個人堅持追TA,並且能夠在關係之中逐漸滋養TA,那麼TA就可以慢慢地把內心中的‘不配’變成‘配’。”
這種就屬於比較幸運的,找到了理想伴侶。一段好的親密關係可以療愈過往的創傷。
結語
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也許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父母的心理是不完美的,時間更不能倒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療愈自己。
從“我不配”到“我配”,或許要花費很長時間,但不是不可能。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