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可以一個人嗎?
在世人眼裡,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存在。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人要完成一項任務,離開社會、離開群體、離開他人是不可能的。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歷代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說。治理國家要理順人際關係,所謂“政通人和”;經商貿易要搞好人際關係,所謂“和氣生財”,這好似都離不開另外的人的存在。所以自然而然,在大眾印象裡總覺得人不能是一個人,甚至覺得“一個人”是個挺悲慘的詞,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和“寂寞”“孤獨”掛鉤,更有甚者會先入為主的給那些處於“一個人”狀態的人冠上“孤家寡人”的帽子。
然而再看完劉同的《一個人就一個人》後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人應該一個人,人也可以一個人。當一個人久了之後,或許會覺得,一個人就一個人吧,也挺好的。
一個人應該一個人。
記得我的大多數好友是在廣州省,而我也曾在深圳待過一陣,記得當年從上海去深圳時真的是各種期待,期待最多的就是可以和一路朋友們的各種約聚。可實際上是大半年我也只見到了一個朋友且一次......這不意味著我們的關係不似從前親密,只是各自在忙著過各自的生活。雖然我也知道時間會淘汰很多過時的東西,但還有一些不會被淘汰,靠著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和一些人不願意改變的情懷 。從那時起我就明白,“不常見面”才是生活的本質。即使後來我們還是會在群裡各種吆喝著五一聚、國慶聚、過年聚,但我不再似曾經那般對相聚如此期待,因為我知道長大後的我們,不常聚不常見面才是常態,即使真的定好了相聚的時間地點,等到了當天,失約的人還是大把大把存在。於是開始釋懷。
我們的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人,一個人混混沌沌來到世界,一個人孤孤零零走向人生終結。在人生旅途過程中 ,仍舊有太多時刻是隻有我們獨自面對獨自走過。當我們獨自面對人生“至暗時刻”時,當我們傾訴情緒到頭來明白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時,“一個人”的感覺會油然而生。甚至在當我們因為一點小磕碰,沒有任何情緒波動下退了個小群,也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有些關係只存在錦上添花裡,其實很多時候彼此並不需要彼此。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如果你孤獨,成群結伴也依然是孤獨;如果你無聊,高朋滿座也同樣會無聊。所以,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一群人,你都應該是一個人,充盈而豐盈的一個人。
直到去年我才真正的明白:一個人,應該一個人。一個人,絕不是數量上的孤立,而是人格上的獨立。也許獨立有很多種呈現方式,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向自己提問,自己思考,自己解決,自己承擔。所以哪怕此刻你是兩個人,也應該保持一個人,別放棄一個人時的愛好,堅持一個人時的思考,留有一個人時的獨立。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也能瀟灑轉身。能與另一個人情投意合,無論是何種關係,都是為人生錦上添花;學會不依賴任何關係,獨自面對一切問題,才是為人生雪中送炭。一個人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見過很多人,經歷過很多事情,討論事情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猶豫,行的就接受,不行的就拒絕。以前覺得長大後人生開始複雜,其實真的長到一定的年紀,人生真的越來越簡單。
一個人可以一個人。
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楚孤獨與寂寞的區別,總以為人不可以一個人,顯得太孤單無聊,甚至是可憐。其實,孤獨就像是整個地球都在放煙火,你有兩張門票,想了想,選擇一個人欣賞。而寂寞是整個地球都在放煙火,你有兩張門票,你試了試,發現票送不出去,只能一個人欣賞。我們應該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刻,即使略顯無聊,但那是屬於你一個人的時光,是你能清醒認識自己的時刻。畢竟,無聊應該是一種平和的狀態,不應該是一種寂寞的心情。年歲漸長,從青蔥的懵懂無知到現如今隨處可見的焦灼,焦慮恐懼的不單是年齡的增長,而是年年歲歲的一成不變,沒有成長。所謂的成長,不僅僅是指能力的提升,認知閱歷的日漸豐富,更多的是對自我的瞭解與認識。我很羨慕那些從始至終都明白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因為一開始目標就很明確,這樣一路走來遇見選擇的時候應該會從容果斷很多,效率也就高很多,甚至可能都不會走一些彎路,而像我這種對自我缺乏認識的人,只能邊找方向邊趕路,一路摸著石頭過河,跌跌撞撞。雖然碰壁多見效慢,但至少能一點點的瞭解認識自己,一點點的看到自己的改變,這才是令人欣慰的地方吧?能記得住每一年,又看得到每一年自己的改變,就不會害怕年紀變大吧?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中。一開始我也以為是因為年齡的關係,畢竟身邊有太多相同狀況的同齡人,焦慮的程度只會比我多不會比我少。直到有一次在小群裡朋友又在吐槽自己當下糟心的事,各朋友也即時熱火朝天地嗶嗶自己倍感焦慮的事......末了,有人來了句“誒,不說了,說來說去我們都知道焦慮問題的所在,但我們根本不會去改變。”那一刻,我突然也意識到一個問題,我們就像溫水裡的青蛙,不願意跳出當下的舒適圈,就只會在出現不適的時候吐槽一下以緩解被自己隱藏起來的焦慮感。我們恐懼的不是年紀,而是從未改變過的自己。正因為大家都處於某種慣性生活之中,明明不舒服,卻不知道做出哪些改變能讓自己明朗起來。是因為懶嗎?我覺得不是。是因為想不到嗎?我覺得有可能。但這個想不到也絕不是沒想過改變,而是不知道自己改變後的人生能那麼精彩。沒有好結果的誘惑,以至於不相信未來會更好。如果生活一成不變,那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就要改變。那句老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到底是因為看到了好結果才去堅持,還是因為我們的堅持才得到了好結果?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這一路跌跌撞撞中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改變自己。人一生都在學著長大,瞭解自己,彼此尊重,沒有任何一刻是做到足夠好的,所以需要更多時間去提醒、磨合,不斷接近更好。有人討厭自己,選擇迴避身上的問題。有人想幫助自己,消化掉難以下嚥的問題。以前覺得做事穩重的人厲害,後來覺得不犯錯誤的人厲害,現在又覺得能改變自己的人才厲害。穩重很好,但似乎缺少了一些熱血。不犯錯誤也很妙,但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看不到更多風景,不知人生彎路上學到的經驗同樣必不可少。而能改變的人才算厲害,敢承受失敗,也能學習總結,不停調整方向,吸取正確意見。人都是在反覆中成長,也總是在自我否定中重生。推翻以前堅信的東西不是容易的事,能記住並以此提醒自己,似乎就顯得更為重要。相比起來,一個願意改變的人才能走得更遠吧?
當你學會處理好自己的這些情緒,當你愈發瞭解自己時,你會發現生活變得清晰明瞭,想法也會變得通透,也不會再害怕生活裡的各種刁難,那不是佛系,而是從容。至此你會明白:一個人,真的可以一個人。
一個人就一個人。
扛過所有事情後,才會一個人哭得不行吧?偶爾發呆的時候,腦子裡會迅速走了一遍畫面,發現“不常見面”是常態,比“不常見面”更常態的是一個人穩妥地生活——去常去的餐廳,與相熟的服務員說你好,連選單都不用看,直接一個微笑,“還是老樣子就好”,一頓飯,一條街,一杯茶,一本書,一首歌,關上窗簾是黑夜,開啟窗簾是世界。單看也許會疑惑是什麼讓人養成了一個人的固執?但也許是他們根本不需要另一個人,疾風驟雨,都是自己,抖一抖身上的雨水,就算是解決了所有問題。沒愛人沒關係,後來連朋友似乎都能戒掉。以前想到這些不常見面的朋友,心裡會有一些內疚感,“不常見面”是不是等於“不是朋友”。但現在知道了,“常見面”並不是常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河流,都要在自己的河流裡划著槳逆流而上,所以“無法常見面”才是生活的本質。無論是朋友還是家人,珍惜每一個見面的機會才是正確的。
看到一句話,“這個世界哪有什麼真正幸福的人,只不過都是想得比較開的人”,想得開很重要。之前寫過一段話:凡事最好能做到想得開。想,就是能思考。得,就是有收穫。開,就是會開心。做到這三個字,很多事就不是事。活得平凡,但能過得不平凡。過得平凡,但也能活得不平凡。別人的精彩終歸是別人的,迴歸到自己身上,如果明天開始,你變得幸福了,這才是屬於你的,如果生活一成不變,那自己對待生活的態度就要改變,即使是一個人。一個人,那就一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