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草屋,一個只存在於從前貧窮落後的名詞,對於今天住進舒適樓房裡的年輕朋友,實在是過於遙遠和陌生,可在四十多年前,農村人家境貧寒,沒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因茅草和泥土不用花費金錢,又比較容易採集,所以我們村裡人才選擇它來建造房子。
在我們家鄉蘇北,誰家有燕窩,誰家的女主人就歡喜得很!“兒子,燕子飛回來了,還是去年那隻喲。”童年的春天,總傳來母親這高興的聲音。我看見明媚的春光裡的母親挽起衣袖,她站到堂屋門前,聽著飛回的燕子不住地呢喃。燕子是在和她說悄悄話嗎?多年以後,我想起母親站在門口的屋簷下傾聽回家燕子的呢喃時,才突然明白,那是期盼兒女回家時一樣的神態。那是三十年前,我們家剛打倒祖居的茅草屋,翻蓋成三間寬敞亮堂的磚瓦房,就傳來喜訊:三弟考上連雲港中藥學校。
每年的寒暑假三弟坐著火車從學校回來,母親就興沖沖地從院子裡的菜園割幾把韭菜,打幾個雞蛋進去包餃子,又讓父親到村裡的代銷店裡稱了一斤多豬頭肉,把家裡伙食小小地改善一下。母親說:“咱們的燕子回家了,高興啊,我們全家人得吃好一點。”母親不但對三弟稱為燕子,對出嫁的姐姐們也稱為燕子,她們一來,母親就像沐浴在春天的陽光裡,別提多歡喜,精神氣多足了!就和當年春天燕子從南方回來築巢一個樣。
茅草屋伴隨著我的童年和少年,我也在茅草屋裡度過了十幾個春夏秋冬,土牆上橫著一排排碗口粗的木棒,始終是黑黑的,在其上覆蓋著一層蒼黃色的蘆葦,蘆葦上抹了一層薄薄的泥漿,在上面就是露在外面的一層又一層厚厚的麥草了,中間是兩扇破舊不堪的木門,兩邊是用木條簡易製作的視窗,在黃色的土牆和衰敗枯萎的麥草頂的襯托下,很像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在衝你笑呢?這就是家鄉蘇北以前茅草屋的特色。
房子裡雖然光線灰暗,其貌不揚,但在那個年代,茅草屋卻被視為最接地氣的建築物:不論人們踩牆用的黃土,還是門窗和上樑用的木棒,以及覆蓋房頂上的麥草,都是溫暖的泥土,以及從溫暖的泥土裡長出來的散發著馨香的植物。調皮的麻雀鑽到麥草裡,遮風擋雨,打窩產仔,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我和弟弟沒少調皮搗蛋,順著木門爬到屋簷底下的麥草裡掏麻雀。兩扇低矮破舊的木門被我們踢踏得吱嘎吱嘎的響,我們把摸到的一隻只麻雀,放在茅草屋裡,然後關上門,任它們在床上,糧缸上,像蝙蝠似的滿處撞……
從前的茅草屋,就是給我帶來那麼多幸福和快樂。特別到了冬天的夜晚,那時沒有電視機和收音機,為了驅除寒冷的漫漫長夜帶來無聊和寂寞,哥哥姐姐們會從門外抱一捆捆棉柴回來,放在屋裡點燃,噼裡啪啦,很快熊熊火焰溫暖整個茅草屋,父親便坐在床前,在煤油燈下看書,哥哥站在火堆旁拉起了二胡,我記得哥哥常常拉起的是《洪湖水浪打浪》的調子,讓兩個姐姐禁不住跟著唱了起來,我和三弟拍著小手鼓掌,嫂子手裡拎著侄女,懷裡抱著侄子,在高興地笑,但更多的時光,我們偎依在母親的身邊,聽她講過去的故事。那時小屋雖然不大,但那是我們一家人住著裡面感到相當高興和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