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這個事情好難,我真的不會,我做不好的”

“他們真的好優秀啊,我是比不上的”

“他那麼優秀,我這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嗎?還是算了吧”

生活中你是否總是會羨慕別人,看看自己呢,好像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會做。

“唉~就這樣吧,反正我也不會!”

自卑感本是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常常因為我們對它的不同解讀而給生活帶來麻煩和桎梏。

人生就像一場在平原上追逐太陽的旅行,自卑恰似日落偶然投下的陰影。

我們在旅行中遇見自然、遇見同行的伴侶、遇見集會的人群,我們帶著一路的風景與故事前行,這些構成生命意義的點滴,幫助我們將自卑拋諸腦後,看清它、理解它、放下它。

不理智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做出一些自己明知道並不理智的行為?

比如沉迷於忙碌的狀態中,逃避可能出現的困難,刻意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不想與任何人產生交流,對別人的優秀感到痛苦,無法忍受別人的忽視,想方設法報復他人,或是突然間大發脾氣甚至是傷害他人……等等。我們經常會把這些行為歸結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其實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源於我們的自卑。

自卑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擁有的自卑感,往往源於童年的經歷:家庭的貧困、父母的忽視、他人的欺凌、生理的缺陷等等。

這是因為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對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強,但是解讀能力很差。當我們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甚至於遭到父母的責罵,我們就很容易將這些痛苦當成自己的過錯,把這些痛苦內化成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從而形成自卑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

所有暴力犯罪分子內心都有深深的自卑感,甚至阿德勒的原話是講,暴力犯罪分子都是懦夫。就是他們因為沒有辦法合理地處置自卑的問題,他們覺得對這一切無能為力了,所以他們所能夠想到的最簡單的捷徑就是用暴力。用暴力你就能夠怕我,立刻就能夠實現這種優越感。所以簡單地追求那個優越的結果會帶來暴力犯罪,會帶來人際關係的惡劣,然後會帶來對整個社會的傷害。

那還有一種人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說我很自卑,我小時候受過傷,所以我什麼都做不了。不是我做不了,是我有病你知道嗎?我有病,他總是讓自己得病,比如說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問題甚至最嚴重的會徹底發瘋。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20多歲的小夥子還尿床。就是按理說,你不應該再尿床了,20多歲怎麼會尿床呢?檢查身體發現整個器官都沒有任何問題,但他就是尿床,為什麼?心理問題。他會覺得我沒有長大,他希望自己不要長大,用這種方法來逃避對自卑感的這種感受。所以你看,如果你錯誤地用瞭解決自卑的方法和角度,無論哪一種都會是非常糟糕的結果,這就引起了心理的變態和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唯一正確的方法,阿德勒說唯一正確的能夠超越自卑的方法,就是把你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聯絡在一起。

就是你透過為這個社會解決問題,你透過與他人的合作,透過關愛他人,然後來實現自己價值的增長。讓自己覺得說,我在這個社會上是很有價值的,我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會喜歡我,我為這個社會作出了貢獻,從而降低你內心的自卑感。這時候你才能夠生活得幸福淡定。

早期童年記憶-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每一個人生活當中一定要帶有意義,沒有意義是很難完成超越的。

那麼哪些人在童年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問題呢?

他總結了說三類人比較容易出問題:

1.有器官缺陷的兒童

就像阿德勒自己這樣的人,一個有器官缺陷的兒童,很有可能在後來變成了像比如說霍金一樣的人,或者是像海倫·凱勒一樣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有人給他恰當地解釋了應該怎麼樣去看待器官的問題。

但是如果不能夠恰當地解釋,不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所產生的這種器官缺陷,他在後期就有可能會變得性格偏執。就有可能會出現性格問題,就有可能會甚至出現精神層面的問題。

2.受寵的兒童

受寵的兒童是特別容易出問題的。比如說受寵兒童,他從小得到的訓練是期望自己的願望被當作法律來對待,他無需努力就出類拔萃,通常還會認為這種突出是種天賦的權利。他們認為生活就意味著要做第一,意味著成為最重要的人,意味著能夠得到想要的一切。一旦他賦予了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所使用的每種方法都將是錯誤的。

這就是我們說的一個從小受寵的兒童,他的生活中沒有建立任何的規矩,沒有感受到任何對他人的影響或者他人的需要。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在心理方面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3.被忽視的兒童

你看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完全受寵,一個極端是完全被忽視。那麼這種兒童,從來不知道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

就是這樣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愛,也沒有得到過別人真正的關愛。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就會覺得跟他人之間的關係是要靠鬥爭得來的,你不爭取一切東西都沒有。

所以你們去看電影裡邊那些大反派的說法,幾乎反映的都是這兩種人。一種是受寵型的,受寵型的人的臺詞經常就是說,你們不應該這樣對我,你們這樣對我是極大的背叛,為什麼所有人都要跟我過不去?

你看,因為他小時候是一個受寵型的人格,所以他長大以後他會覺得別人都是跟他過不去,別人為什麼都不像他的爸爸媽媽小時候對他那麼好。那種被忽視的兒童的臺詞一般就是說,你知道我經歷過什麼嗎?我認為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去努力爭取的話你將一無所得,所有這一切都是你們逼我做的,這就是那種大反派的特徵。

他會認為這一切東西都是被逼的,在《正面管教》中叫作“溫柔但是有邊界”。就是你既要給這個孩子足夠的愛,但是又不是寵愛他,你幫他建立了積極的邊界。有了這個積極的邊界,這個孩子既能夠覺得自身的價值,又能夠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這時候他才是一個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

錯誤面對自卑的方式——尋找優越感

我們往往會選擇兩種方式來面對自己內心的自卑。一種是營造內心的優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會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種是追求外在的優越感,比如我必須要比別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蓋自己的能力不足。這兩種表現的原因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帶來的自卑感。

同理,當我們害怕受到別人傷害時,既可能透過封閉自己來營造內心的優越感,也可能透過傷害和報復他人來追求外在的優越感。所以,我們絕大多數不理智的行為,本質上都是透過尋找優越感來掩蓋自卑的行為。

社會連線至關重要

阿德勒所講的自卑與超越,給我們指明瞭一條人生最重要的方向。

就是你得知道,無論你是創業還是打工,還是做一個作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你都應該時刻地感受到自己與這個社會的連線

在家裡如果沒有和親人之間產生連線,互相幫助,愉快地交談,你會厭惡這個家族,想要逃離這裡。

參加工作如果你沒有和公司的同事產生連線,溝通交流,你肯定會覺得壓抑、無趣,然後你會待不下去而選擇辭職。

如果你不能夠透過自己這個社會的連線去解決問題,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很多錢以後才要思考這樣的問題,而是在你沒什麼錢的時候,你就要考慮我所做的工作跟這個社會有什麼連線。

這不是為了這個社會,這是為了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的幸福感能夠增加,讓我們自己的價值感能夠增加。

否則的話,你掙再多的錢,不斷地進步、升值,買個大房子,你內心永遠都會覺得空虛寂寞冷,都會覺得沒有安全感。

正確面對自卑的第一種方式——認清自卑

所以,如果想要正確面對我們的自卑,第一種方法是從根本上認清我們的自卑:當我們不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時,或者我們不把別人的態度當作傷害時,我們的自卑感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沒有自卑感,很多都只是普通的事情而已,這也正是我們為什麼很難理解他人痛苦的原因。

但當局者迷,如果想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自卑感,首先要找到自己自卑的根源所在,還要透過學習來掌握認清它的知識,再加上這種自卑感透過長年的積累,已經深深地內化成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僅靠我們自己是很難做到的,必須要得到他人的幫助,這也就是正確面對自卑的第二種方法——學會合作。

正確面對自卑的第二種方式——學會合作

雖然我們的自卑感很難避免,但我們還有另外一種面對自卑的方式,那就是——透過與他人的合作來超越自卑。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職業、同伴和愛人都是我們與社會的連線。

如果我們的職業目標是為社會產生價值,與同伴之間更多的是合作關係而不是競爭意識,並且與愛人平等相處、相互關愛的話,我們就能真正跳出尋找優越感的陷阱,從而坦然面對自己的自卑和不足,因為我們將明白人無完人,而我們的不足是可以透過他人的力量彌補的

正確的職業目標——創造價值

一個正確的職業目標,應該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如果我們職業目標只是為了活出優越感,那麼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滿意。如果我們努力的方向不符合社會的需求,那麼我們就會陷於忙碌和焦慮之中,而如果我們的行動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我們的行為就會相當不明智,所有的犯罪都是來自於尋找優越感的捷徑

正確的同伴關係——合作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培養的都是我們的競爭意識,傷害的卻是我們的合作能力。自卑情結往往告訴我們,合作中的成功不屬於你,我們總是以競爭意識來面對朋友或同事的關係,但這樣只會讓我們在尋找優越感的錯誤上越走越遠。

相反,如果我們以合作關係來對待我們的同伴,在努力過程中也使別人受益,我們就會更加容易獲得他人的合作,也不會發現別人很難被說服。所有的失敗者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和他人的合作能力非常差。

正確的家庭關係——平等

在一個家庭之中,最好的關係就是平等——夫妻之間平等,父母與子女之間同樣平等。夫妻之間應明白雙方的所承擔的責任只不過是家庭勞動分工的結果,絕不應讓自己所做的看起來像是在給予。

父母還要幫助孩子去正確的解讀在生活中面對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身的能力是可以透過不斷訓練得到進步的,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真正的關懷,這樣才可以幫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學會合作,學會關愛別人,學會和他人之間建立連線和關係,用父母對待他的方法去對待別人。

自卑與超越

我們在心底對價值觀和成功的所有評判,最終都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這就是人類最偉大的共同點。心理學就是對合作中缺陷的理解,如果自己和社會、朋友、家人在合作中沒有缺陷,那麼自己的心理就很健康。

所以自卑並不是我們的心理問題,有問題的是當我們感受到自卑的時候去尋找優越感的行為。所以如果想要真正超越自卑,實現自我價值的成長,秘訣就在於這三個詞:【合作】、【平等】和【連線】

11
最新評論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貪而不足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