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要找到人生的意義,確定目標,腳踏實地地去實現目標,並享受這一過程,非常重要。

目標分利己性目標、利他性目標或是兼而有之。越是宏偉的目標越能吸引眾多的追隨者,在虛幻實有的世界中,目標就是人們存在和行動的意義。

目標在佛學裡叫做願,確定目標叫發願,實現目標叫還願。佛菩薩常常發大願來救度眾生,眾生也往往信仰佛菩薩。佛學、道學的究極境界就是存在的虛無,熱鬧的寂靜,光明與黑暗的圓融,證得無心之心,無身之身,無上菩提等等。

學生的目標是取得好成績,職場人的目標是取得好業績,老闆們的目標是取得更多的利潤,政客的目標是社會的穩定,權力的穩固等等。俠客的目標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修行者的目標是覺悟大道,超脫自在,濟世救人,普度眾生,終成正果。

如果要取得大成就,在目標的制定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為財動。有的人錢財很多,但有時候還是會為錢財出賣人格、道德、尊嚴和朋友,造作種種害自己要墮入三惡道受苦報的惡業,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尊嚴和節操都被錢財所左右,貪戀錢財的人一定會經常做出損人利己的事。

第二、不為情動。很多人不是理智大於情感,遇到感情上的事經常就會隨波逐流,難以掌控自己,因此常被情感所誘惑,使自己的心行被情愛所控制,一生為情所苦,一定要做個理智大於情感的人,這樣才可以很好地掌控自己的心行,使它不會被情感所束縛。

第三、不為名動。名的誘惑很大,例如:有人以高位、金錢來誘惑你,讓你將仁義、道德、尊嚴、操守等等棄置一旁,你要是把握不住自己而被誘惑了,這個就是名利操控了我們的人格、道德、尊嚴與平素的品行。

第四、不為謗動。不要輕易地被他人的毀謗所動搖,即使是一句閒話,幾句是非,我們的心都不要隨其所動,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不要隨便因他人的毀謗而動搖自己的心。

第五、不為苦動。遇到一點艱難困苦就退縮不前的人,那他一定是個沒有什麼成就的人;想要成功,必須不怕困苦,堅持前行,學佛修行也是一樣,佛弟子不怕苦,苦為良師儘管來,苦盡甘來,所有的佛都是經過痛苦的磨練而成佛的。

第六、不為難動。遇到艱難的事情時,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凡是被一點困難所阻礙,便裹足不前,最終必定一事無成。

第七、不為力動。別人權勢比我大,力氣比我大,我怕他,就會喪失自尊心和人格,沒有必要和別人一比高低,一切皆是夢幻泡影、幻化不實的假相,不羨慕他人,不哀憐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心去對待生命中的一切,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第八、不為氣動。經常生氣的人,容易心浮氣躁,心不清淨,面相也會變得非常難看,相由心生,命隨心轉;所以,我們不能讓嗔恚心左右自己,能修養出對外境的一切心都能夠做到如如不動,不貪戀五欲六塵的一切,這就是一種禪定心,有了禪定心,必定能生出大智慧。無論是修行還是不修行的人,若能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守持好佛陀所制定的清淨戒律,去除身上所有的惡習,放下五欲六塵的一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道業與智慧才能得以快速地增長,才能早日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最終才能到達和佛陀一樣來去自如、生死自在、福慧究竟圓滿最高的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來到世間為哪般,尋尋覓覓把家還;佛家道家本一家,度己度人如若般。

8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一忍再忍直至忍無可忍一痛再痛直至痛上加痛忍世間萬事痛天下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