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文>

凡懂點人情世故的人都知道。說話應三思而言,即不管說什麼話,都應該先在大腦裡過一遍再說出口。如果口無遮攔,或者信口開河、胡言亂語,就可能闖入語言的“禁區”,得罪他人。所以,在說話時,要管好自己的嘴,本著勤動腦、慢張口的原則。多說令人滿意的話。

1.說話不能口無遮攔

人常說:“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說話心直口快雖然不失為一種優點,但這不等於說話毫無禁忌,可以口無遮攔。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語,有啥說啥,口無禁忌,嘴無遮攔,這種人大多都是不通世故的人。假如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大家彼此比較瞭解,知道這是你的個性,可能這還算你的可愛之處。假如在陌生之地,不熟悉你的人中,不分場合地點,不分談話物件,一律口對著心,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這是語言的大忌。由於多方面原因所限,你不能保證你想的、說的都對,而且聽話人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分青紅皂白、不講究方式方法的直言快語,往往會帶來不良後果。輕則使人下不來臺,重則造成隔閡,遭人怨恨。

值得注意的是,說實話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那些因說實話而得罪人的人,問題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講話不分場合,比如批評別人,雖然你心地坦白,毫無惡意,說的也是大實話,但因為沒考慮到場合,使被批評者下不了臺,面子上過不去,不但對方難以接受,反倒徒增對方的憎惡。

再有一種情況就是,可能平時說話時沒有注意,觸動了別人的短處或隱私,無意之中也得罪了人。一旦知道自己說話得罪了人,就要找機會真誠地向對方道歉,取得諒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場合傷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來聽到的人都在場的情況下,巧妙地以意義相反的話來抵消前面話的副作用,對方見你已經改正錯誤,自會諒解你。

不過,如果你一向說話口無遮攔,經常得罪人,你千萬不要寄希望於每次依靠道歉來取得別人的原諒,因為如果你經常傷害一個人,又經常向他道歉,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口是心非的或是有意傷害他。

另外,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後議論同事,即使你的領導已主動開了頭。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後說過別人,只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即使你說的是事實,也不會受到歡迎。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麼想:這次你在我面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裡去。

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面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情況,把握好應對的分寸。

2.別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那種愛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以獲得心理平衡的人,只會處處遭人白眼,惹人嫌,這種人自以為很高明,實際上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弱智兒”。

有些人之所以會不擇手段地貶損他人,抬高自己,其原因顯然是出於一種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考慮的心理。有些人為了充分地顯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因此往往喜歡找參照物,自以為透過貶損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就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另外,有些人對於別人強過自己,心理極不平衡,於是透過貶損別人,說明別人並不強於自己,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種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貶損他人、抬高自己出於何種心理,都是一種不通人情世故、缺乏道德的行為。

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確實十分令人生厭。那如果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應該怎麼辦呢?

(1)當面澄清事實,使其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

對於捏造事實貶損他人的人,受害人應該敢於澄清事實。澄清事實不需要爭辯。在心平氣和的心境下將事實原原本本地陳述於眾,並且列舉證據,證明事實真相,使捏造事實者在證據面前無法交代。

(2)直率地提出批評,指出錯誤的實質

對一貫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的人,在年終考評中大家都應直率地對其提出批評,並分析其行為的實質,使其改變不良行為。

(3)對一貫捏造事實貶損他人者訴諸法律

因為一貫捏造事實貶損他人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對他人的身心造成了損害,因此受害人應該訴諸法律,讓其受到法律的懲罰,從而收斂這種不良行為。

總之,貶損他人,抬高自己是一種缺乏道德、缺乏修養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有這種行為的人非但不能把自己抬高,反而處處惹人嫌。

3.先動腦,後開口

說話一定要三思而言,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應先在大腦裡過一遍,然後再開口,這樣才可能說出對方愛聽的話。

現實生活中,有些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說話簡直像不經過大腦一樣,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些話常常是不恰當的、沒分寸的,結果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人。只是說話時不懂得先動動腦子,給言語把把關,結果一開口,就得罪人。

因此,我們在說話做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懂點人情世故、注意說話的分寸,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為他人著想;儘量不要觸怒了對方,這不利於自己順利地辦成事。同樣是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會說話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場合,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在實踐中,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錯誤糾正過來了。對方雖有某種感覺,但是無法認定是你說錯了。

也可以迅速將錯誤言詞引開,避免在錯中糾纏。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然而正確說法應是……”或者說:“我剛才那句話還應作如下補充……”這樣就可將錯話抹掉。

當意識到自己講了錯話時,乾脆重複肯定,將錯就錯,然後巧妙地改變錯話的含義,將明顯的錯誤變成正確的說法。

4.揭人短處易傷人

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深諳人情世故的人在說話做事的過程中,會去挖掘對方身上的優點,誇獎對方的長處,而不會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做文章。

“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有心也好,無意也罷,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兒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捱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兒偷豆子吃,揹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

這位老兄還在那兒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這就是令他人臉上掛不住的下場。

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儘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的自尊,千萬不要揭人之短!

5.說話不可尖酸刻薄

說話尖酸刻薄,足以傷人情,傷人情的最後結果,是傷了自己。

人與人相處,不能始終默不做聲。就算是最沉默的人,在必要時,也不能不說幾句話。說話是溝通彼此情愫的必需工具,你好與熟人講話,不算本領,能與生人講話,說得相投如故、相見恨晚,才是口才本領。你的說話目的,既在溝通情愫,當然需力避因說話而反失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叛之”。說話實乃成事之道,古人所謂“片言之誤,可以啟萬口之識”。因此,要想成大事,說話就宜小心不宜大意,出口以前,先得想一想,替聽你話的人想,他願意聽的話,才出之於口,他不願聽的話,還是不說為上。通曉了這點人情世故,你便可以左右逢源,事事如魚得水了。

所謂不願意聽的話,也有種種,老生常談,他是不願意聽的;一說再說,耳熟能詳,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的心境相反,他是不願意聽的;與利害衝突,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的程度不同,他是不願意聽的;有關他的創痕,他是不願意聽的;有關他的隱私,他是不願意聽的;而最不願意聽的,是尖銳鋒利而又苛毒的話。

說話所引起的反應,可有幾種:第一種是有雋永之味,第二種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種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種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種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種是有苦澀之味,第七種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壞的反應,是創痛之味!談言微中,令人回味,對方能發生雋永的反應;熱情洋溢,句句打人心坎,對方自會發生甜蜜的反應;慷慨激昂,言人所不敢言,對方自會發生辛辣的反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方自會發生爽脆的反應;“以反人為實”“好為無端涯之言”,對方自會發生新奇的反應;陳義晦澀,言辭拙訥,對方自會發生苦澀的反應;一味訴苦,到處乞憐,對方自會發生寒酸的反應;好放冷箭,傷人為快,傷人越甚,越以為快,對方自會發生創痛的反應。能得雋永反應者為上,得能甜蜜反應者為次,能得爽脆反應者又次,能得辛辣反應者更次,得到新奇、苦澀,寒酸的反應的話都是下等,而得到創痛反應的話,更是大反人情!

但是說尖刻話的人,未嘗不自知其傷人,而仍傷人為快,這種人在社會上,只有失敗,不可能辦成大事。即使在家裡視如父兄妻子,也不會水乳交融。而在社會上,別人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總有一天,會成為大眾的箭靶子。所以說,說話尖刻,足以傷人情,傷人情的最後結果,是傷了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氣,對方的說話,你覺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聞;對方的行為,你覺得不順眼,不妨視而不見,何必過分認真。快語傷人並無裨益,但願能與讀者們共勉共成。

6.多說正面的話,不要否定他人

與他人交談時,一定要注意多從正面去肯定他人,而不要老是骨頭裡挑刺,從反面去否定他人,那樣只會讓對方牴觸、反感,從而阻礙交流和溝通。

通人情、會處世的人都知道,說話時應該多肯定對方,不能隨意否定他人。正所謂:“正面說話三冬暖,反面說話六月寒。”

那麼究竟什麼是正面說話?什麼是反面說話?為什麼一定要正面說話,而不要反面說話呢?

正面說話就是從肯定的、積極的、鼓勵的、滿意的、希望的和愛護的等方面說話,給人以良好的刺激;反面說話則是從否定的、消極的、貶斥的、不滿的、嫌棄的和責怪的等方面去說話。

比如,一個人打保齡球,一下子打掉了8個瓶子,還有2個沒打倒。你作為此人的指導者該怎麼說話呢?如果你著眼於還有2個瓶子沒打倒,就會以不滿意的口氣和措辭說話,這就是反面說話。它會使此人洩氣、產生牴觸情緒。如果你從肯定和鼓勵的方面去說:“好!打得不錯,已經打掉了8個瓶子,繼續努力會打掉更多的瓶子!”這就是正面說話,它能使對方受到鼓舞,振作精神,把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為什麼正面說話才會有好的效果呢?這是因為人際交流不僅是彼此交換資訊,而且是在感情上的相互刺激影響。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和喜歡良好的刺激,不需要也不喜歡不良的刺激。反面說話或輕或重、或多或少總是給人以不良的刺激,這就必然會激起對方或大或小的自我防衛心理,產生牴觸反感的情緒,或明或暗地和你唱對臺戲。所以,唯有正面說話才能進行正常而有效的人際交流,反面說話只會阻礙交流,因此是有害無益的。

顯然,你從反面說話,對方即使擔心後悔,由於情緒上的牴觸反感,也會嘴硬氣衝起來,一口拒絕。而正面和婉轉地說話,能夠爭取感情上的溝通,讓對方理智地思考,就容易把事情談成。

7.傷人面子勝似挖人心

交往中的話語貴在讓人覺得高興,如果人家覺得難以忍受,不僅事沒辦成,而且兩人的關係會更糟。因此,瞭解對方的內心,讓其內心感到清爽愉悅是說話的關鍵。

深諳人情世故的處世高手,在說話的過程中會處處維護對方的自尊和麵子,因為他們知道“傷人面子勝似挖人心”!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所謂“臉”,就是人的自尊。人如果沒有了自尊,那便無藥可救了。沒有自尊的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失去的,一種是叫人給毀傷的。對前一種人,領導者所做的努力或許很少,但後一種情況,當領導的卻要千萬注意。不少人的自尊心恰恰是被領導者毀傷的。

有些人由於工作上能力較差,時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給人添麻煩,於是每個單位都想將他調走,但似乎又沒有地方肯接納他。有的領導便會對人說:“他要是能調走,我磕頭都願意!”這種話便是傷人自尊心的。

事實上,即使是在工作場所中被視為無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與自尊心。他或許看似低能,卻在某一方面潛藏著特長;也許,他一無所長,但他卻也因此比別人更勤奮賣力。偌大個單位,總該有適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應對他抱嫌棄的態度。

有的人本身並不低能,但因為做錯了事,也會引得某些人說出傷人自尊心的話來。比如:“你是什麼東西?你以為自己是老天爺?”,或者說:“你這種傢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話一出口,不是叫人心灰意冷,就是引起大吵大鬧。

調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強的人,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會盡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後於人。明智的人要保護他人的自尊心,還要想方設法加強他人的自尊心。比如,注意禮貌,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作為一個人與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適當的褒獎,讓他們有榮譽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毀傷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屬於區域性的,就是說,被害者的自尊心並未完全失去,他還能感覺到自己受了傷害,這樣他就必然記住傷害他的人,對之產生反感、厭憎乃至仇恨。如果這個人是他的領導的話,他要麼積極地謀劃調離本單位,要麼便採取“不合作主義”。只要是你說的話,你下的指示,他都不會盡心盡力、心甘情願地去辦。這樣,怎麼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類是全部的,就是說,被害者已經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覺不到什麼叫自尊心受傷害。他自暴自棄,自甘下流,什麼烏七八糟的事都幹。

傷人自尊心是說話的大忌,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尤其要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只有讓被求者心裡美滋滋的,人家才能真心實意為你說話。

23
  • 於德慶:做人不要太張揚〈雜文)
  • 能量法則 | 你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